記者從深圳市生態環境局獲悉,2019年深圳有33天大氣質量超標,均為臭氧濃度超標,導致深圳空氣質量在全國的排名有所滑落。為有效防控臭氧污染,今年深圳將持續深入開展“深圳藍”行動計劃,加快推進臭氧防控技術攻關,力爭將臭氧濃度降至125微克/立方米以下。
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負責人介紹說,近年來,深圳大氣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特別是2019年PM2.5濃度降至24微克/立方米,為2006年有監測數據以來最低水平,首次達到世衛組織第二階段標准﹔灰霾天數進一步減少至9天,為1989年以來最低水平。但與此同時,臭氧污染形勢卻不容樂觀。
自2013年以來,深圳臭氧評價濃度振蕩上升,2019年升至156微克/立方米,接近國家標准160微克/立方米﹔2015年起臭氧超標天數開始超過PM2.5且持續上升,2019年大氣質量超標33天均為臭氧超標,導致AQI達標率有所下降,也使得深圳空氣質量在全國168座城市中排名有所滑落。臭氧已成為影響AQI達標率和空氣質量排名的關鍵指標。
今年是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收官之年,深圳AQI達標率任務十分艱巨。市生態環境局日前專門召開臭氧污染形勢分析和工作部署會,要求加大臭氧污染防控力度,確保完成AQI達標率任務。
據悉,深圳今年將深入“深圳藍”行動計劃,在原PM2.5濃度一項指標基礎上增加AQI達標率96%和臭氧濃度125微克/立方米兩項指標,並相應細化分解到各區。
臭氧污染防治專業性較強,需依托科研團隊指導才能做到精准施策。從去年開始,市生態環境局謀劃開展臭氧污染專項研究,開展臭氧防控技術攻關,提出能夠發揮實際指導作用的措施建議。同時研究組建專家團,對各區進行包點診斷服務,聯合相關單位組成派出組指導超標嚴重的站點和區開展針對性整治工作。
“臭氧污染並不是由污染源直接排放所致,而是排放到空氣中的氮氧化物(NOx)、揮發性有機物(VOCs)和一氧化碳等污染物在空氣中進行光化學反應產生的。近地面臭氧濃度過高,則對人體有害。”該負責人透露說,初步研究表明,合理調配VOCs/NOx減排比例達到3左右,是遏制臭氧污染的關鍵。目前深圳VOCs減排量遠未達到理論水平,因此,VOCs源治理是今年任務的重中之重。(記者 竇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