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生:文化中國,從閱讀開始

2020年04月23日15:53  來源:深圳商報
 
原標題:文化中國,從閱讀開始

  今天的中國,閱讀風氣日漸濃厚,國民閱讀量逐年增加,以深圳讀書月為代表的全民閱讀活動點亮閱讀的星火,在全國轟轟烈烈開展,已成燎原之勢。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讀書經歷、推薦書單,他在接受俄羅斯媒體專訪時說到:“現在,我經常能做到的是讀書,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李克強總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倡導全民閱讀,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國家領導人對於全民閱讀的觀點,不僅代表中國領導人的素養,也表達了中華民族對閱讀的推崇和重視。

  中華文明何以歷久不衰並且日益壯大?這與中華民族形成了一種對學習、閱讀的推崇有關。孔子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意思是說,有忠信之德者並不少見,但真正“好學”之人卻並不多。《論語》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為發軔之辭,絕非偶然。“好學”對於中國文化之傳續、發達,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對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亦有重要的塑造作用。閱讀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個人的幸福之時,也是社會的和諧之聲,是民族的復興之路。

  在全球瘟疫流行的當下,更需“以讀攻毒”。讀書是抵抗疫病,提升人們充實感和幸福感行之有效的手段。讀書帶給我們智慧之樂、心靈之樂、和美之樂,賦予我們創新、智慧、包容和力量。親近閱讀就是親近文明。我們國家之所以能夠在疫情防控戰中取得階段性勝利,與中華文明中的堅韌、仁愛等民族精神密不可分。

  可以說,真正的復興是文明和文化的復興。研究顯示,2000-2016年,無形資產資本化支出在全球總營收中的佔比從5.4%增加到13.1%, 知識和無形資產越來越得到重視,全球價值鏈的知識密集度不斷提高。在全球競爭邁入價值鏈重構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的今天,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中國,必須喚起中華民族以閱讀為基本的更大的學習熱情,唯此,我們的民族才能更加進步。

  全民閱讀是基礎性、戰略性工作,對於塑造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素質、推動民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閱讀,是國家走向復興的基本戰略。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創新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性。縱觀人類歷史,我們就會發現,凡是創新能力強盛的民族和國家,也一定是閱讀學習杰出的民族和國家。因為所有的創新必須依賴於對知識的擁有和重新認識,在閱讀中獲得知識、發現問題、尋求突破,正是創新的思想邏輯,創新與閱讀本就相伴而生。因此,要像重視創新一樣,高度重視閱讀。

  文化中國,從閱讀開始。

  一、閱讀賦予我們強大的精神力量,對凝聚民族精神,形塑民族品格至關重要

  (一)閱讀是構建中華民族基本素質的優良傳統,彰顯了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義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書籍典藏汗牛充棟,勤學善學的精神更是一脈相承。“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中國人一直把閱讀當作和生命一樣重要的東西。從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到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從於謙的“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到蘇軾的“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從“鑿壁借光”到“囊螢映雪”,對書本的熱情、對閱讀的推崇以及讀書之刻苦、學習之勤奮,從中可見一斑。

  崇尚讀書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閱讀讓人們在持續的學習中增長知識、汲取智慧。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孔子一生為學、勤勉好學,他認為學習應早立志向,認為思考要以學習和實踐為基礎和前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中關於“學”的論述俯拾皆是。中國人崇學善學,認為學海無涯、學無止境,一直以來,閱讀傳統和好學精神推動了中華民族文明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孔子認為“好學”是非常重要而難得的品質和美德。他最贊賞的弟子顏淵不僅以好學出名,而且品性高潔,是士大夫和君子的楷模。“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好學善思不僅讓人思想聰慧,也給人帶來堅定的信念,端正人的行為品德,形成一個人基本的道德素養。孔子曾提出“六言六弊”: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六言皆美德,然徒好之而不學以明其理,則各有所蔽。” 仁、智、信、直、勇、剛是孔子推崇的美德,然而如果不加以認真學習,知曉其中的道理,則很可能走向德行的反面。換言之,知之無涯,行之有度,是為好學。好學是閱讀的動機,也是閱讀的目的。好學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要義,是中華文化寶貴的精神財富,不僅讓中華文明得以傳承下來,也將讓中華文明延續下去,匯入世界文明的廣闊流域。

  (二)閱讀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路徑,為社會發展提供了價值規范

  文化人類學家懷特認為:“人類行為是文化的函數”,在構成決定行為的諸多因素中,最終的決定因素不是社會或群體,而是文化傳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充分吸收了數千年傳統文化中精華的價值理念、價值規范和價值准則,創造性地繼承和轉化,形成了更符合當代中國語境和更適應當下世界競爭格局的新的民族精神。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個人行為層面做出了新時代中國精神最權威、最凝練的表達。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質上是重塑一種新的文化傳統。

  強國自國民始,高文化素質的國民自教育始,教育自讀書始。猶太民族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愛讀書的民族,誕生了馬克思、愛因斯坦、畢加索等眾多杰出人物,在諾貝爾獎100多年歷史上,猶太人獲獎比例接近20%。閱讀是教育的重要途徑,閱讀造就專業和卓越,為國富民強提供強大智力支持,推動實現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

  閱讀喚起文化自覺,重建一種社會責任。隨著閱讀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也更加旺盛。無論對於個人而言,還是在國家和民族層面,有了對文化多樣性的包容,對文化價值的判斷和選擇,才有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文化自覺是自醒,也是自省。有了深刻的文化自覺,才帶來堅定的文化自信,確立和明晰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

  閱讀提高公民的道德修養。“夫子德配天地,而猶假至言以修心”。閱讀經典、博覽群書,能淨化心靈,明理修身,提升文化水平以及人的思想和智慧。個人閱讀能力和文明素養往往是相輔相成的,善讀書必然博學、善思、卓爾不群,而一個靈魂高貴的人必然也深諳閱讀之道和閱讀之美。當一種價值觀上升為個人的價值追求,才能真正塑造一個文明社會。

  (三)閱讀是構建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然要素,為日常生活提供了文明范式

  “文化”一詞最早源於羅馬政治家西塞羅。“cultura”從古拉丁詞“colere”派生,原意是土地耕種,西塞羅把文化視作靈魂(精神)的耕種和培育(cultura animi)。文化決定了一個社會、群體的精神向度和精神高度,決定了人的精神生活。詩人但丁在《神曲》中寫到,他在地獄看到荷馬、亞裡士多德、柏拉圖等先賢聖哲,感到由衷地榮幸和自豪,不吝贊頌和溢美之辭,認為他們代表了人類精神和思想巔峰的智慧和才華。文化和智性的光輝昭示了代表最高文明的生活方式,詩人引領的西方人文主義打破封建神學的世界觀,打開了歐洲文藝復興的大門。

  無論是古老的中華文明,還是源於古希臘思想的歐洲文明,都十分重視人的精神生活。在文化耕種的土地上,閱讀帶來源源不斷的給養。當今世界,北歐是人們幸福指數最高的聚集區域。在聯合國2019年《世界幸福報告》中,北歐五國佔據前10名的半壁江山。這和北歐人熱愛閱讀有著必然聯系,在北歐國家旅行,公共場合的讀書現象常為國人感嘆。北歐五國是當今全球圖書館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在不足14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分布著約8000座圖書館。被評為全球最幸福國家第一位的芬蘭則有2500余座,是世界上人均擁有圖書館最多的國家,每2000個人就擁有一座圖書館。

  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是田園牧歌的原始主義,也不是娛樂至上的精致利己主義,而是一種沉思而昂揚的、飽滿而輕盈的智性生活。柏拉圖有一句名言,我知我無知。求知使人無限接近生命的本質,是最高級的文明樣式。閱讀則是通往文明生活的捷徑,是美好生活構成的必然要素,也是塑造國人精神氣質的最佳手段。

  深圳讀書月有一個年度主題是“閱讀筑夢 閱讀圓夢”。筑夢,是構建和尋找夢想﹔圓夢,是完成和實現夢想。夢是我們在精神世界構建的理想國,每個人的夢想如何產生和實現,閱讀都是很重要的途徑。閱讀潛移默化雕塑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氣神——通過閱讀,尊重知識、崇尚文化、追求文明的文化氣象正在升騰﹔通過閱讀,積極樂觀、與人為善、和睦和諧的社會氛圍日漸形成﹔通過閱讀,知書達理、勇於創新、不斷進取的中國人,將進一步夯實民族的文化根基,創造著一種高尚的文明樣式。

  我們要從閱讀中汲取實現中國夢的力量。實現中國夢,從閱讀開始。

  二、閱讀培育強大的學習能力,對提升民族素質,促進文化繁榮和可持續發展具有根本意義

  (一)閱讀是傳承和發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依托

  中華文明歷經流變從未中斷,在於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形成強大的精神支撐。文化復興的前提是要尊重歷史,延續好的傳統,傳播好的文化,讓民族精神的根脈在文化的土壤裡越扎越深。

  “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的產生如此驚天地、泣鬼神,以至於天上下起了粟米,鬼神在黑夜裡哭泣。文字的產生真正揭開了天地的奧秘、孕育了人類的文明,使中華民族獲得前所未有的思維廣度和創造空間。

  鑒往知來使我們明於事理。“學於古訓乃有獲。”孔子教人亦曰:“好古,敏以求之。”學習古人留下的訓誨,一定會有收獲。古訓有益,如何傳習?朱熹雲:“道之在天下,其實原於天命之性,而行於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間,其文則出於聖人之手,而存於《易》《書》《詩》《禮》《春秋》。”聖賢之道形之於文字,體現在經書典籍之中,傳於后世子孫,施行教化,影響深遠。

  文字記載歷史,閱讀傳播文明。2019年,我國共有501家出版社的24168種圖書進入海外圖書館系統永久收藏。中國圖書迎來了世界出版時代,尤其是人文社科類著作,大批中文主題圖書實現多語種版權輸出。在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的今天,人們很容易通過閱讀實現跨地域跨文化的信息互通,打破語言文字的壁壘,把世界帶到自己面前。

  書籍記錄了文明成果,書寫了文明發展史。閱讀建立了我們與歷史、與世界對話的通道。向世界輸出自己的核心文化價值,是民族素質增強,具有強大文化軟實力的標志,中華文化通過閱讀活動而世代沿襲,並將繼續發揚光大。

  (二)實現公民文化權利,閱讀是行之有效的核心策略

  閱讀是公民最基本的文化權利,是提高國民素質的根本保障。《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滿足全體人民讀書看報等基本文化權益,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加強縣級文化館和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設,深入實施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深入開展全民閱讀。

  以閱讀為抓手,建立全覆蓋、普惠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出實在的惠民工程、多樣的利民舉措、豐富的便民活動,能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標准化均等化,使每個公民都擁有享受文化成果的權利、參與文化活動的權利、開展文化創造的權利和文化選擇的權利。

  我國扶貧工作提出“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充分體現了知識和教育的重要性。閱讀為公民提供最基本的學習權利,通過閱讀改善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學習條件,營造文化環境,是擺脫貧困的根本,是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當前,閱讀已納入國家立法,從文化建設軟指標轉變為硬指標,列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閱讀成為重要的政府保障民生工程,各省市也紛紛出台本土的閱讀立法文件。立法之后,全民閱讀促進工作有了統一規劃、組織保障和經費支持,重要的就是如何執行,如何把實現公民文化權利和推動全民閱讀和終身學習作為法律的旨歸,不斷豐富和完善法律實踐。

  美國早在1998年通過了《卓越閱讀法案》,政府撥款50億美元,特別補助閱讀環境較差的弱勢學生。英國從1998年開始推行全國掃盲戰略,其后7年間共投入約合11億美元資金推動實施閱讀計劃。閱讀是千秋大業,不僅需要政府前瞻性的戰略構想和頂層規劃設計,更需要巨大的投入和巨大的耐力切實推進,勉力促進全民閱讀健康發展,真正實現全體公民的文化權利。

  (三)推動全民終身學習,閱讀是最好的可持續發展

  聯合國大會《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把全民終身學習列入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發展願景包含了要成為“一個人人都識字的世界”。人是社會發展的組成要素和根本動力,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 人的可持續發展靠閱讀和學習,閱讀是最好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閱讀培育樹立正確價值觀,啟迪人的思想。康德提出,啟蒙的目的是讓盡量多的人變得成熟而有文化,所謂不成熟的狀態即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亞裡士多德一生至少撰寫了170種著作,其中流傳下來的有47種,內容涉及古希臘人已知的各個學科。人們通過閱讀認識世界,認識自己。閱讀帶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指引和教導人們如何選擇生活。

  其次,閱讀促進行為習慣的養成,塑造合格的公民。猶太人告訴他們的孩子,頭腦中的智慧誰也搶不走,比鑽石還要珍貴。一個人閱讀什麼,他就變成什麼。閱讀是最有價值的無形資產之一。文化的發展不總是向前的,人們對閱讀習慣的放棄也將造成人類社會的退化。一個忽視閱讀的社會必然消費主義盛行,滋生怠惰和野蠻,走向文明的反面。而一個重視閱讀的社會,則不斷積累優質人才與高素質公民,共同塑造理想社會與理想生活。

  第三,閱讀培養學習能力,為發展注入動力。聯合國報告顯示,2000年至2015年,全世界成人識字率從81.5%提高到86%﹔青年文盲人數減少27%,仍有1億多青年不識字。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一步完善了“可持續發展目標4”中的教育指標(SDG4-Education),對閱讀能力提出更加明確和具體的要求,包括“在閱讀方面,要求二年級學生能夠閱讀並理解量表中的大多數書面文字,特別是熟悉的文字,並能夠從句子中提取明確的信息﹔三年級學生能夠准確而流利地朗讀書面文字,能夠理解句子和短文的含義,能夠識別文本的主題。”閱讀能力是通往知識世界的入口,也是通向真理的關鍵,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一個民族的閱讀狀況和學習能力,是民族素質的最直接體現。文化中國,不僅是知識中國,也必然是學習型中國。英國是世界上首個提出“閱讀年”並兩度舉辦“閱讀年”活動的國家,他們提出的口號是“打造一個舉國皆是讀書人的國度”。對於中國來說,打造一個崇學善學、充滿書香的社會,是全民閱讀和終身學習的共同願景。

  書香中國是中華民族文明昌盛的最詩意的表達。建設書香中國,從閱讀開始。

  三、閱讀激發強大的創造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民族復興提供內生動力

  前文講到了閱讀與創新的關系。當今世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2018年,全球創新者共提交了330萬件專利申請,連續第九年實現增長,漲幅為5.2%。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的專利申請數量最多,達到創紀錄的154萬件,佔全球總量的46.4%。中國在知識產權領域表現強勁,帶動全球知識產權申請數量創新高。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創新驅動戰略一定時期內仍是國家發展的基本方略。閱讀錘煉革故鼎新的創新精神、孜孜以求的學習精神,也激發了強大的創造力。閱讀驅動創新,不僅轉化為強勁的內生動力,同時也成為競爭力的外在表現。

  國家創新戰略涉及全方位創新,尤其需要觀念的引領,如此才能使民族創新形成汪洋恣肆之勢,而不是局限於個別領域,這是人類發展史上的鐵律。文藝復興引領的歐洲各國如此,北美新大陸的迅速崛起如此,中國近百年發展更是如此。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深圳是國家首個創新型城市,本身也是與時俱進、思想解放的產物。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年來,深圳異軍突起、大放異彩,首要原因是新觀念的引領。這裡首先生長觀念,然后才生長高樓大廈,百業興旺。以“深圳讀書月”為代表的全民閱讀活動是深圳觀念的文化搖籃。“實現市民文化權利”“讓城市因熱愛讀書而受人尊重”,由閱讀引發的文化思考和發展理念逐漸成為一座城市的文化符號,與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創新精神一脈相承,相輔相生。“改革創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鼓勵創新,寬容失敗”,這些觀念也不斷產生並越來越深入人心。

  閱讀培育創新觀念,閱讀驅動創新發展。放眼世界,創新最強的國家往往是國民閱讀最普及的國家。世界創新能力最強的國家是以色列,它是創新成果最多,轉化率最高的國家,同時也是全球人均讀書量最高的國家,人均每年讀書64本。而歐洲國家年人均讀書量約為16本,北歐國家達到24本。在2019全球創新指數中,排名前10的國家中,北歐佔了三席,其中瑞士連續7年名列第一。 可見,國民閱讀率決定國家創新力,閱讀指數和創新指數高度重合。當前,我國國民閱讀量仍處於較低水平,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不到5本。中國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必須高度重視閱讀,閱讀是最基礎、最重要的文化戰略。

  研究表明,全球城市競爭力強勁的世界級城市通常是人們公認的愛讀書的城市,比如英國倫敦、新加坡和日本東京。全球城市競爭力十強的城市裡,深圳位居第五,成為中國唯一躋身前10名的城市。 深圳作為建市時間僅有40年的年輕城市,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唯一一個“全球全民閱讀典范城市”,不僅在閱讀方面頗有建樹,創新能力也是首屈一指。《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將“創新力”列為深圳的核心競爭力。作為國家首個創新型城市,深圳也贏得了創新之城、全球最佳創客中心等美譽。

  深圳,這個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因經濟騰飛聲名鵲起,又因閱讀文化奪得世界矚目。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年,正是中國高速發展的四十年。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今天“強起來”,深圳即是這段改革發展歷程的縮影。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博科娃為深圳頒發“全球全民閱讀典范城市”証書時說:“深圳是全球唯一獲得這個榮譽的城市,從中可以看到中國人對於全民閱讀的重視和熱愛。這個榮譽代表了中國人民熱愛讀書的形象。”閱讀成為深圳城市文化名片,也成為中國形象的文化名片。

  競爭戰略之父 、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指出,基於文化的優勢是最根本的、最難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競爭優勢。深圳在“拼經濟”的同時,一直不忘“拼文化”。2000年深圳讀書月創立后,全市范圍內掀起一股全民閱讀的風潮,城市文化振興和創新發展的關鍵密碼正來源於此。對於一個國家和城市,經濟硬實力的強大能引來欽羨,文化軟實力的深遠影響則贏得尊重。深圳曾提出“讓城市因熱愛讀書而受人尊重”,值得自豪的是,通過不懈的追求和努力,深圳不僅以經濟奇跡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肯定,還以熱愛讀書的城市形象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深圳有一個城市觀念,“文化深圳,從閱讀開始”,這是2011年深圳讀書月活動主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助理總干事班德林曾參觀深圳最大的書城中心書城,與市民熱情交談,連說了三遍“文化決定未來”。他說:“當我來到深圳,來到中心書城,我問自己身處何方?我發現我身處未來,所以我的腦海裡就有了‘文化決定未來’的感慨。在這裡,我看到了如此多讀者尤其是年輕人專注在一本本書中,為知識而著迷,這表明這座城市有力量、有希望、有未來。”閱讀不僅是眼前的繁榮,也是傳統的承續,更是未來的希冀。從閱讀開始,我們塑造一個文化的城市,一個文化的中國,必然是能擁有未來並決勝未來的中國。

  熱愛讀書的民族必將自強於天下。

  文化中國,從閱讀開始。

  (作者王京生系國務院參事、深圳讀書月組委會總顧問)

(責編:陳育柱、李語)

關注我們

掃碼關注我們掃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