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已實現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專業監測全覆蓋

2021年06月17日08:38  來源:深圳晚報
 
原標題:地質災害監控“神器”上崗

  近日,施工人員冒著酷暑在仙桐路北側雲景梧桐后山邊坡上完成護坡加固工程。 深圳晚報記者 李晶川 攝

  近日,施工人員冒著酷暑在邊坡加固工程現場作業。深圳晚報記者 李晶川 攝

  雨季來了。王明龍博士的神經又開始繃緊。

  王明龍是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下屬的市地質環境監測中心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作為一名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專家,在酷暑時節,當普通市民因為大雨沖走暑氣而興高採烈的時候,他卻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

  謹防強降雨引發突發性地質災害

  根據2003年11月19日國務院頒發的《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地質災害,通常指由於地質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的災害。地質災害有很多種類型,其中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誘發的稱為自然地質災害,由工程開挖、堆載、爆破等引發的稱為人為地質災害。常見的地質災害,主要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六種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

  “深圳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龍舟水’及台風、暴雨期間,這關乎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以及城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深圳政府高度重視這項工作,多年來已經制訂了一整套從市、區、街道到社區的防治體系,力爭做到災險情‘零傷亡’。”王明龍介紹說。

  據悉,深圳地處東南沿海低山丘陵地區,地形起伏較大,地質構造復雜,東部的龍崗區、坪山區和大鵬新區分布有可溶岩,西部的寶安區、南山區局部有軟土分布。深圳地質災害隱患點特征較明顯,主要地質災害類型為突發性的崩塌和滑坡地質災害,規模以微、小型為主,難以提前准確預測﹔大多數地質災害災險情發生在人工開挖形成的無護坡治理措施的邊坡地段。山區溝谷處較少發生泥石流地質災害,岩溶塌陷地質災害少有發生,西部軟土分布區存在發生地面沉降的可能。

  構建全覆蓋的群測群防網絡

  顯然,相比於事后搶險,事前預防才是應對地質災害的基礎性工作。在得知記者的採訪意圖后,王明龍帶著記者來到了位於梧桐山風景區仙桐路北側的一處地質災害防治施工點。

  記者在現場看到,施工人員頂著酷暑正在加班加點進行邊坡加固工程。豆大的汗珠順著他們黝黑的臉龐滑落,網格狀的格構梁慢慢在邊坡崖壁牢牢“扎根”。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羅湖管理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處邊坡系人工開挖切坡形成,為土質邊坡,邊坡長約80米,高5∼8米,整體坡度50°∼60°,大致呈直線展布。邊坡上方是原始山坡,坡頂、坡面植被發育,坡腳為仙桐路。邊坡較陡,處於較不穩定狀態。受降雨影響,邊坡變形破壞可能會進一步擴大,存在較大安全隱患。為了防止意外發生,轄區政府將其納入治理計劃,採用“錨杆+格構梁+綠化”的支護方式,保証邊坡整體穩定。

  記者在現場觀察發現,就在仙桐路邊坡的對面,是一處居民住宅小區。顯然,這處邊坡的及時加固治理非常必要。深圳相類似建在危險地形附近的住宅區不在少數,又是如何提前做好預警,防患於未然呢?

  王明龍告訴記者,深圳目前已構建了區、街道、社區、責任單位群測群防四級網絡,在社區設立警示牌,並指定網格員對小區附近隱患點進行定期巡查。同時,在邊坡下方設置了隱患點“兩卡一表一預案”,即防災明白卡、避險明白卡和小區居民信息登記表,一旦發現災險情,馬上啟動相關應急預案。

  深圳最新發布的《深圳市2021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中也強調了這一點,在提出繼續全面落實群測群防工作的同時,要求借助信息化等高科技手段有效開展形式多樣的地質災害防治科普宣傳和培訓教育,提升基層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和公眾的防災避險意識。“目前宣傳培訓已是一項常態化工作。我們更多希望加深市民對這方面的了解,識災辨災,共同充當‘地災衛士’。”王明龍說。

  依托高新技術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監測設備?”

  “正常。”

  “監測情況?”

  “數據平穩,無異常。”

  端午假期前的午后,王明龍和同事站在蓮塘街道仙泉山庄南側邊坡旁的一處監測點,邊仔細觀察儀器設備邊交流著。

  這處邊坡是一個地質災害隱患點,系開挖山體后形成,為混合質邊坡,邊坡長85米,高度分布8∼20米,坡度40°∼60°。記者看到,邊坡北側建筑物與邊坡分界處修有登山道和護欄,東側有小區圍牆。邊坡上部坡度較大,局部已發生崩塌,坡頂樹木比較高大,雨季容易發生傾倒,對下方人員安全存在危險隱患。

  針對這種邊坡情況,“人防”力量顯然遠遠不夠,如何實現對隱患點動態實時監測?深圳給出了對策:技防。據了解,這處隱患點共布設監測設備7套和採集測站1套,其中監測設備包括傾斜振動表面位移一體化監測儀5套、視頻監控儀2套。這些設備便負責實時採集監測點的傾斜、振動、表面位移等監測數據,以及實現24小時全天候智能圖像監測。它們“上崗”至今,各項監測數據均較平穩,暫無預警情況發生。

  這是深圳運用高新技術實現地質災害“人防+技防”的一個縮影。自2013年開展自動化監測工作以來,深圳完成了鹽田區危險邊坡及擋牆自動化監測、寶安區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時影像動態監測、南山區平山垃圾填埋場自動化監測及大鵬陶柏莉花園二期南側邊坡搶險工程自動化監測等多個自動化監測項目,取得了良好成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實現了很好的社會價值。

  目前,深圳已研發斜坡類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平台。2020年,深圳實現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專業監測全覆蓋,圓滿完成省民生實事任務中兩處大型隱患點工程治理,共消除各類地質災害隱患92處,使1300余人免受威脅,避免潛在經濟損失約1.7億元,全市未發生地質災害,無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記者 徐婭)

(責編:張晨牧、陳育柱)

關注我們

掃碼關注我們掃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