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小虫8天吃掉體重20萬倍廚余

2022年04月18日11:09 | 來源:深圳特區報
小字號

原標題:小虫8天吃掉體重20萬倍廚余

  短短8天內便可吃胖4000倍,吃掉比自己重20萬倍的廚余垃圾……在深圳首批近零碳社區創建單位——鹽田區梅沙街道大梅沙社區,傳統的廚余垃圾處理難題,有望通過專業的黑水虻生物處理廚余試點得以徹底解決。如今,坐落於深圳大梅沙萬科中心園區的黑水虻站日均可處理約200公斤廚余垃圾,實現園區廚余垃圾100%在地資源化。

  廚余垃圾處理大師

  大梅沙萬科中心園區的黑水虻站,毗鄰園區食堂。在這裡,聽不到機器的轟鳴,也聞不到廚余的異味,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的養殖櫃,哺育著黑水虻的幼虫。

  記者在現場看到,黑水虻雖然名“黑”,但其幼虫卻是白色的。每天,廚余垃圾經過分揀瀝水,再經粉碎等預處理,便可備投喂黑水虻幼虫。書櫃養殖期間,孵化出來的黑水虻幼虫與粉碎后的廚余垃圾相遇,在特定溫度、濕度條件下,幼虫可持續進食7-9天。

  黑水虻幼虫雖然個頭小,卻是名副其實的“大胃王”。萬科公益基金會項目經理杜涓告訴記者,從1毫米長到17毫米左右,黑水虻可以吃掉比自己重20萬倍的廚余,在短短的八天內就會吃胖4000倍。“黑水虻幼虫,就是一個典型的‘吃貨’。除了骨頭、粗纖維、甲殼素之外,能消化所有種類的有機廢棄物,是園區廚余垃圾就地生態化處理的重要環節。”

  可實現100%在地資源化

  工作人員表示,黑水虻是腐生性昆虫,因其繁殖迅速、食性廣泛、飼養成本低等特點,作為資源昆虫已在全球范圍得到廣泛利用。記者了解到,雖然黑水虻跟蒼蠅長得有點像,卻是完全不同的昆虫,無論是幼虫還是成虫性格都很溫順,且不帶病菌、不傳播疾病,對環境非常安全,更加不會侵入人類居住的環境。黑水虻幼虫從產卵到羽化,需要25天的時間。成虫因口器已退化,基本上不採食,每天僅靠補水維持生命,僅有10天左右的成活壽命。

  黑水虻不僅是“大胃王”,還是“聚寶盆”。記者了解到,黑水虻幼虫的糞便(通常也被叫做“虫沙”),為沒有重金屬污染及雜菌的純正有機肥。在“有機循環教授工作站”,工作人員經過研究,讓虫糞、枯枝和落葉等綠化垃圾,按最佳堆肥比例混合,放入堆肥箱中。經過約一個月的發酵后,就會成為營養豐富的腐熟肥料,可幫助園區內天台花園及其他各處植物茁壯成長。

  與此同時,遵循“虫盡其用”的原則,在黑水虻羽化之前,它們便會回到整個生態循環的鏈條中,成為其他生物的飼料。據悉,經過烘干處理的黑水虻虫干粉,蛋白含量約為45%,近似或略高於魚粉或肉骨粉。

  為深圳“雙碳”建設探索經驗

  長期以來,廚余垃圾因量大,處理工藝復雜,被喻為垃圾處理中的“老大難”。因其不近人不擾民、100%在地資源化等特點,黑水虻有望從廚余處理的諸多解決方案中脫穎而出。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在大梅沙萬科中心園區,黑水虻站已不僅僅是一個廚余垃圾生物式處理基地。從餐廳產出廚余垃圾,到廚余投喂黑水虻幼虫,從黑水虻虫糞作為有機堆肥滋養植物,再到虫體作為飼料喂養生物……作為有機廢棄物小規模生物式處理技術的實踐應用,該站已經與園區堆肥還土、社區共建花園等,共同組成了一個有機循環鏈。

  鹽田區梅沙街道大梅沙社區是深圳市評選的首批三個近零碳排放社區創建單位之一。梅沙碳中和社區是在雙碳社會建設背景下,萬科公益基金會以鹽田區梅沙片區為主要試點區域,聯合相關政府部門和多類合作伙伴,協力推動的一項創新探索實踐。

  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實現近零碳,社區需要多方面的科技創新和技術突破,包括餐廚垃圾設施、污水處理設施、光伏儲能、智慧用能平台等。用黑水虻處理廚余垃圾,可實現廚余垃圾在社區范圍內就地處理和有機轉化,也大大降低了運輸和終端處理的成本和壓力。接下來,梅沙街道將全力推進近零碳社區建設,為全市“雙碳”建設探索梅沙經驗。(記者 趙新明 吳禾昆)

(責編:張晨牧、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