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深圳最后一座奶牛場

每一次喂養前,江高煥都要圍著牛兒轉,仔細觀察每一頭奶牛的身體和精神狀況。喂養時,耐心看著牛進食。
吳輝照在牛棚檢查奶牛的保健情況。他說,在深圳這座現代化大都市裡,養牛也很幸福。
在近百米長的通道兩側,奶牛或低頭吃食,或探頭張望。
工作人員在奶牛場細心挑選飼料,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青草香味。 本版圖片均由 深圳晚報記者 張焱焱 攝
7月20日5時許,天剛蒙蒙亮,位於深圳市光明區的新陂頭奶牛場燈火通明。伴隨著陣陣吆喝聲,一頭頭奶牛應聲起身,走到擠奶廳。近日,深晚記者走進晨光乳業奶源基地新陂頭奶牛場,探訪深圳最后一座奶牛場。鮮為人知的是,在這佔地280多畝的奶牛場裡,飼養著近2000頭荷斯坦奶牛。
今年39歲的江高煥是新陂頭奶牛場的飼養主管,一大早,他就忙碌起來。2004年,他從廣東高州農業學校畢業后來到奶牛場工作,當起了都市裡的“牛倌”。每天清晨前往牛棚巡查,查看奶牛的吃住情況,成了他保持了18年的習慣。
7月20日,深晚記者走進奶牛場,兩排縱向排列的養殖棚映入眼帘。在近百米長的通道兩側,奶牛或低頭吃食,或探頭張望,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青草香味。
奶牛的飼料很考究。“這裡的飼料都是進口的,包括優質的苜蓿草、燕麥草等,每天有專員調制不同種類飼料,確保奶牛營養均衡。”江高煥說,一頭奶牛每天能吃下40公斤至50公斤飼料。每年12月到次年4月是奶牛產奶的高峰期,新陂頭奶牛場年產奶量可達8000多噸。
比起奶牛的產奶量,江高煥更在意奶牛的“幸福指數”。“隻要奶牛吃好、喝好,不生病,就是我最開心的事。”江高煥說。
像江高煥這樣的“牛倌”在深圳僅有69人。他們分為擠奶工、獸醫保健員、飼養員等。
吳輝照是江高煥的同學,他從小就對養動物很感興趣。2007年,他從老家來到晨光乳業北山奶牛場工作,后來奶牛場搬遷,新陂頭奶牛場成為深圳最后一座奶牛場,他也成為了深圳最后的“牛倌”之一。
“剛來時,我們時常拉著板車運飼料、攪拌飼料,現在環境漂亮了,機器設備更加智能化,在深圳養牛,也很幸福。”吳輝照說,2007年,奶牛場每頭奶牛的年均單產奶量為4.5噸,現在達到9噸,足足翻了一番。
擠出來牛奶要經過道道關卡,才能送到深圳千家萬戶。吳輝照說,擠奶需要歷經藥浴消毒、預刺激、擦拭乳頭、上杯、擠奶、自動收杯、沖洗、消毒等12道工序。這樣一套流程,每天要進行3次,每次需要8名工作人員。通過自動擠奶,鮮奶便隨著輸奶管道流入儲奶罐,經過快速制冷,再由冷藏奶車運輸至奶制品工廠加工,送往千家萬戶。
在深圳這座現代化大都市裡,深圳最后的“牛倌”們滿懷期待。“作為深圳最后的養牛人,把牛養好,讓奶牛產更多奶,讓市民喝上放心奶”,這是他們質朴的願望。(記者 吳潔 實習生 陳書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