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博會現場 | 數字文化“乘風破浪”
裸眼3D沉浸式體驗。劉森君攝
模擬體驗乘坐飛船遨游太空,與AI下棋機器人對弈訓練,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走入”古畫……
在近日舉辦的第十八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一大批數字文化成果精彩亮相,給人們帶來眾多新體驗之余,也充分展現了文化數字化帶來的無限可能。
觀眾排隊體驗VR技術。劉森君 攝
打開一扇“任意門”
“太震撼了!在殲擊機上的失重與顛簸感都很逼真。”在山東展區,市民程先生坐在VR動感座椅上,回味著剛看完的VR影片,意猶未盡。
這是歌爾創客(青島)數字創意科技有限公司帶來的互動體驗項目之一。戴上VR頭顯,體驗者以第一人稱駕駛著“殲-15”在高空巡視,浪濤萬頃、一望無際的大海上,威武的雙航母編隊如利刃劃出一道道壯闊的深藍航跡。
在此次文博會上,VR產品、裸眼3D、“元宇宙”概念世界等科技裝置吸引了許多參展觀眾駐足。
不只是年輕潮流的智能娛樂,豐富多樣的新興技術讓文化更具體驗性。
北京、江蘇、甘肅、西藏等多個地方展團不約而同地採用了數字技術,將本地特色的自然人文生態類風光“搬”到了文博會現場:
戴上VR頭顯,雲游神秘的敦煌莫高窟﹔憑借裸眼3D,游覽雲貴高原、巴山蜀水﹔用AI合拍機,拍照打卡北京網紅地標……中國各地山河的風光仿佛近在眼前,沉浸感十足。
數字技術打開了一扇“任意門”,打破傳統展館的空間界限,讓文博會成為萬千世界交匯口,人們可以“穿越”到古今中外、真實虛擬的各色世界。
觀眾“走進”古畫。劉森君攝
活化優秀傳統文化
曲水流觴、蘇堤春曉、水榭亭台、青山綠鬆……在浙江展區,一幅長卷的數字古畫融合了良渚古國、河姆渡文化等文化地標,吸引眾多觀眾游玩體驗。
對著現場的互動小屏揮動手臂,就能以“數字分身”的形式步入這幅數字文化互動長卷。通過3D數字技術、人工智能視頻實時生成等前沿科技,與王羲之、李白、蘇軾、王陽明等文化名人互動交流。
古畫與數字技術碰撞出的火花,讓傳統文化變得鮮活立體、可觸可感。
不遠處,一幅描繪古代工業生產的美術作品——清乾隆《陶冶圖》,以動態形式還原了古代制瓷工藝。在現場展示的節選畫作中,御窯廠裡的陶工個個活靈活現,有的不斷往返挑擔,有的在廠子裡獨自和泥。園器拉坯、蘸釉吹釉等道道工序連貫,分工明確,勞作不歇。
“我們通過數字化復原、三維化改造、人物動作設計捕捉,還原了作品中古代制瓷的72道工序,希望通過數字化手段,讓文化動起來、走出去、市場化。”奧恩視覺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鄭開業介紹,在文博會向公眾開放的第一天上午,就有多家單位在參觀時表達了合作意向。
虛擬動捕攝影棚。劉森君攝
賦能文化產業升級
在文化科技·數字創意展館入口不遠處,巨大的立體LED顯示屏幕展示著園林場景。配合運動捕捉、六軸機械臂等技術手段,一名參展者正身臨其境地體驗虛擬影視拍攝。
“數字虛擬影棚能將過去綠幕拍攝的后期工作前置,大大節省人力物力成本並提高效率。”該展位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是新技術給影視制作帶來的全新變革之一。
本屆文博會充分詮釋了數字技術對文化產業升級發展的帶動作用。例如,在虛擬世界的太空中舉行的航空航天主題課程,用數字交互方式增加教學趣味性﹔博物館、出版社等搭建的公共文化數據庫,既服務於文化產品展陳,又貢獻於文化創作生產。
現場的媒體從業者也紛紛抓住機會體驗新技術,嘗試一場不同尋常的新聞報道:穿戴上動作捕捉設備,鏡頭前主持人的一舉一動甚至臉部表情,都在大屏幕上以虛擬角色造型實時呈現﹔站在白幕前採訪參展商,兩人的全息投影也以極高精度出現在了遠處的全息倉裡。
目前,全息投影、虛擬直播等新興技術,已經應用於文娛、教培等領域。在數字技術的助力之下,文化插上騰飛的“翅膀”,乘風破浪,綻放更奪目的光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