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鵬活化“非遺”,促進“文體旅海”相融共生
“接新娘啰!”伴隨著漁家迎親的歌聲從海上傳來,身著傳統喜服、鬢插紅花、腳穿花鞋站在送親船頭的新娘成為全場焦點。戴氈帽、穿長衫、腰挂兩條紅帶的新郎搭乘迎親船,與送親船相向而行。
隨著兩船緩緩靠岸,一對“漁民新人”焚香點燭祭拜大海跪拜父母,新娘唱響離家歌,陪嫁船上的姐妹接唱送嫁歌,儀式被歌聲推向高潮。
岸上燈光璀璨、人潮涌動,祝福聲、音樂聲此起彼伏。隨后,從南澳天后宮出發的“草龍”迎面而來,一路騰飛起落,最后在月亮灣碼頭的火焰中躍升“化龍”。
作為廣東省級非遺文化,南澳漁民的“舞草龍”源於明代,每逢大年初二漁民就上山割下劍草並扎成龍狀,一邊舞動草龍,一邊敲鑼打鼓燃放鞭炮朝海祭拜,祈求風調雨順。
近年來,大鵬新區奮力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標杆,全力活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截至目前已擁有13個區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中南澳舞草龍、漁民娶親、大鵬山歌等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
非遺的魅力不僅吸引眼球,還展現在“舌尖”。端午期間,在位於月亮灣廣場的夜集上,南澳海膽粽、茶果、打米餅等傳統美食的攤位前人頭攢動。
南澳海膽粽是沿海地區的疍民充分利用大自然的饋贈制作成的食物,已有200年歷史,於2021年成功申報深圳非遺保護名錄。在南澳,每年農歷二月到端午前是海膽最為肥美的季節,南澳人從鮮活的海膽內把黃燦燦的部分挖取出來,將它同腌制過的五花肉以及蘿卜絲、花生碎、瑤柱、蝦米等配料與糯米一起用當地特有的芒葉包裹,使得南澳海膽粽既有海膽的鮮美,又有粽子的軟糯、芒葉的清香,是疍家飲食文化的代表。
現場不少游客一邊享用著海膽粽,一邊感受龍舟和漁民文化,還有人面朝大海唱響樂曲,和山海來一段自然的協奏。獨立音樂人小可就是其中一位。他坦言:“沒想到非遺也可以如此純粹地接地氣、暖人心,我被這場引人入勝的展演震撼了。”
游客小可表示,他已和朋友約好,接下來的幾天要去大鵬所城城隍廟舊址的非遺傳承基地和“鵬城印象”非遺展示基地採風,希望可以有機會近距離聆聽“東山漁歌”、看看“東漁村天后誕”,創作出和非遺相關、與時空對話的音樂作品。
為進一步促進“文體旅海”相融共生,大鵬還充分利用龍舟盛會等契機,開展了投資推介、交流沙龍等,邀請國內外相關行業領軍人物、知名機構、企業家以及商會參與,全面展示大鵬新區、南澳的發展魅力、經濟活力、投資潛力,致力促成優質企業入駐投資興業,為企業做大變強保駕護航。
【撰文】鄭伊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