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山海連城公園連片 綠色福利市民福氣

登上塘朗山迎著晨曦,城市繁華與自然風光盡收眼底﹔徒步大沙河生態長廊,看白鷺翻飛,感受水上賽艇帶來的活力﹔傍晚,在深圳灣公園尋一處草坪,面朝大海賞落日余暉……
深圳,正以綠色為墨、生態為筆,努力繪就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美畫卷。
建設山海連城的公園深圳
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如何平衡好城市建設與自然生態保護?這是超大城市所面臨的共同挑戰,深圳,給出了自己的探索答案:建設山海連城的公園深圳。
2022年,深圳印發《深圳市公園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暨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打造“一脊一帶二十廊”的全市魅力生態骨架,形成藍綠廊道織網的公園城市總體布局結構。
截至2022年底,深圳已建成各類公園1260個,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2.58平方米﹔多層次綠道網總裡程已達3119公裡,綠道密度達1.56公裡/平方公裡……深圳以綠色打底,正在繪就公園城市新形態。
深圳具有得天獨厚的半城半綠、山海城相依的山水格局。隨著“公園城市”的加速推進,一個可感知、可親近、可享受、可預期的山海連城綠美深圳漸次鋪開。
在這裡,你可以穿越山林綠廊、濱海郊野,探尋野生動植物的足跡﹔也可以在深圳公園暢游活力空間、觀賞鵬城花景﹔或是沿著綠道窺探特區印記、城市文脈。
為建成高質量綠美游憩網絡,為市民提供可及可達的普惠民生福祉。2022年起,深圳還發力構建“鵬城萬裡”多層次步道體系,實施“五園連通”工程,依托“一脊一帶二十廊”生態骨架,讓更多市民感受深圳山、河、海、城交織共融的樂趣。
去年8月,深圳首條山海通廊建設完成,實現塘朗山郊野公園-大沙河生態長廊-深圳灣公園全線貫通。
今年7月,筆架山體育公園南區正式開園。作為“山海連城計劃”重點項目“五園連通”工程的重要一環,筆架山體育公園的建成,將進一步修補中部公園集群連片。
預計到2025年,深圳將形成公園城市的基本框架,初步建成全域公園城市體系和全境步道骨干網絡,建成各類公園1350個以上、步道網絡4000公裡以上,為市民提供可及可達的普惠民生福祉。
拓展綠地開放共享空間
來自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的《2022年中國主要城市公園評估報告》顯示,在“公園分布均好度”評價中,深圳位列超大城市第一名。
去洪湖公園賞荷花,在深圳灣公園看日落,到蓮花山公園放風箏……深圳的公園可以滿足幾乎所有人群的休閑需求,市民們不出城便能盡享“詩和遠方”。
出則繁華、入則自然,開窗見景、出門入園。深圳始終將“人”放在第一位,不斷完善提升服務,全力打造更人性多元和更有溫度的公園,滿足“全齡段”市民的暢玩需求。
近年來,深圳全力拓展公園綠地開放共享空間,滿足市民親近自然、休閑游憩、運動健身新需求新期待。
舉辦花展花事、試點開放帳篷區、打造網紅書吧、推出“公園+”消費體驗……深圳創新打造出一系列獨具特色的公園+場景,刷爆在小紅書等社交平台,並發布了親子游樂、四季風景、戶外運動三份攻略,解鎖深圳人的“游玩”新體驗。
此外,深圳還依托公園、綠道的豐富自然資源,因地制宜地開展自然教育,所有活動免費向公眾開放。市民贊嘆,“我們生活在一座‘綠色福利’很高的城市裡。”
人與自然、都市共生共榮
紅樹林水岸,白鷺飛翔覓食﹔塘朗山公園,猴群、豹貓現身叢林……在深圳得天獨厚的山海格局中,蘊含了極為豐富的動植物等自然資源,它們和千千萬萬深圳人一道棲息在這片土地上,與深圳繁華的都市或一路之隔或相互交融。
2022年,深圳獲評聯合國“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稱號,並入選“自然城市行動平台”,城市生態名片越擦越亮。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野生維管束植物2086種,陸域本土野生脊椎動物585種,其中鳥類種類數量約佔全國的四分之一。
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作為全國唯一處在城市腹地、面積最小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站在福田紅樹林濕地觀鳥亭最高處,遠遠看去,排排水鳥自在覓食﹔近處,秋茄、白骨壤、桐花樹等紅樹植物長勢喜人。如今,在這片面積僅有360多公頃的國際重要濕地內,已分布有紅樹植物9科19種,鳥類約200種。
深圳濕地資源豐富,紅樹林生態保護工作也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截至目前,全市(數據不包含深汕合作區)濕地總面積近3.5萬公頃,共有濕地類型4類20型。全市紅樹林面積296.18公頃,現有紅樹林分布的自然保護地共8處(含自然保護區2個),佔全市紅樹林的60%以上,2020年以來已完成紅樹林營造修復25.72公頃。
近年來,深圳通過大力實施保護修復工程,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得到有效提升。例如,深圳灣濕地保護修復工程項目的開展,該片區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化程度顯著提高,生態廊道功能進一步得到體現,深圳河入海口區域鳥類種類由原來治理前的92種上升到167種,單次調查最大記錄數量由871隻上升到3740隻,其中包括 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極危鳥種和多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
今年以來,紅樹林保護合作國際研討會和國際紅樹林保護高級別論壇在深圳成功舉辦,我國與《濕地公約》締約國、紅樹林分布國及相關國際組織,在紅樹林保護、修復、自然教育等重點領域進一步開展了合作交流。據規劃,深圳將高質量推進濕地保護管理工作,高標准建設“國際紅樹林中心”,力爭2035年前全市濕地保護率達50%,建成“國際濕地城市”。(記者 文燦 苑偉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