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持續展至4月9日!大灣區師生點贊“深圳·光明國際公共藝術季——沈少民作品展”

2024年03月06日11:32 | 來源:深圳光明
小字號

原標題:持續展至4月9日!大灣區師生點贊“深圳·光明國際公共藝術季——沈少民作品展”

3月1日

位於深圳光明文化藝術中心美術館的

“一群斑馬橫穿馬路——沈少民作品展”

迎來了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

傳理學文學碩士課程

互動媒體系的師生們觀展

  作為深圳市光明區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資金項目——深圳·光明國際公共藝術季的重要內容之一,此次展覽展出了著名當代藝術家沈少民的10組裝置藝術作品。該項目屬於光明區重點打造的十大文化品牌項目,旨在為公共藝術在大灣區的發展提供一個專業平台,助力大灣區社會的美育提升和發展。

沈少民

  當代藝術家、紀錄片導演、詩人

  深圳大學本原設計研究中心公共藝術研究所主任

  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 科學+藝術聯合實驗室藝術總監

  現工作生活於深圳、北京、悉尼。擅長多領域跨媒介創作,作品涵蓋裝置、影像、紀錄片、觀念繪畫、詩歌、公共藝術等。曾擔任深圳市民中心國際藝術家版燈光秀總導演。

  主要大型個展:“一群斑馬橫穿馬路”“沈少民的科學簡史”“中國鯉魚”“這裡沒有問題”“算了吧,風”“一號工程”“磕頭機”“盆景”“殲-X”等﹔

  策劃重要展覽:“問題演繹”﹔

  重要國際展覽:悉尼雙年展、利物浦雙年展、釜山雙年展、基輔雙年展、上海雙年展、廣州三年展、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澳門雙年展等﹔

  主持設計的“雲美術館”榮獲2022 AMP 美國建筑大師獎展覽空間類別最高獎“Best of Best”﹔

  紀錄片:《我是中國人》《消失的村落》《色達日記》《一個人的寺廟》﹔

  詩集:《我是我自己的結果》《我扶起自己的影子》﹔

  作品被國內外眾多美術館、機構、大學、基金會及藏家收藏。

《一群斑馬橫穿馬路》

展覽主題“一群斑馬橫穿馬路”

源自沈少民的詩歌

《我是我自己的規則》

這一象征性的畫面

將斑馬的自然習性與

現代城市的交通標識相結合

探討了自然與人工

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復雜關系

藝術家巧妙地設計斑馬條紋

與交通標識的交疊

不僅創造出獨特的視覺效果

也引發了對於自然生態與

社會環境界限的社會寓意和哲學思考

  在參觀過程中,深圳大學本原設計研究中心公共藝術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姜蘇軒為師生們提供了詳細的導覽和講解,展現了作品的深層含義,使大家對沈少民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香港浸會大學的師生們紛紛表示,在這次互動媒體研究工作坊中,深圳光明的藝術科技與設計讓他們感受到了藝術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也促進了他們對社會、自然,關注生命,關注科學等議題的深入思考和興趣。

深圳大學本原設計研究中心公共藝術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姜蘇軒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副教授Paul Shepherd對沈少民個展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其作品體現了他在當代藝術的獨特地位,將日常生活物品與前沿技術巧妙結合,展現了藝術與科技的新領域和人與自然之間的微妙關系,不僅體現了藝術的發展方向,也為人們探索新的領域提供了啟示。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傳播碩士課程互動媒體系的專業應用副教授Paul Shepherd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研究助理教授黃磊表示,參觀此次展覽激發了他們在科技藝術領域的探索欲望。特別是展覽中的《分寸之間》鬧鐘作品,讓師生們重新審視時間與鈴聲的關系,啟發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從細微處發現更多的藝術靈感。

  同時,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傳理學文學碩士、互動媒體專修的在讀學生陳若瑤也分享了她的觀展感受。她表示,整個展廳的布局十分穩定,色彩搭配合理,給人一種舒適的感覺。每個裝置作品都蘊含著獨特的意義。特別是《我和我自己》作品,讓她印象深刻。作為首次來到光明觀展,她對這座城市的快節奏生活和友好氛圍留下了深刻印象。

⾹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傳理學文學碩士、互動媒體專修在讀學生陳若瑤

沈少民把“時間”視作

衡量世間變遷的標尺

這一概念貫穿了

他的此次展覽的作品主線

  作品《時間機器》和《分寸之間》通過單一或組合的時鐘表達時間的循環與折疊,探討時間的流逝與前進、沖動與回溯,揭示了永恆的對立與沖突。這既是對現實直觀、有力的描繪,又響應了人內心深處的共鳴與認知﹔同時也象征正處於社會變革的臨界期、一切顯得模糊不定的“我們”。

《時間機器》

《分寸之間》

  作品《聲音的記憶》通過放大日常所用耳機的尺寸制成雕塑,而《聲音的距離》通過動態的裝置把音樂轉換成可視的尺度,展示了音樂的張力。通過這樣與公眾日常生活直接互動的創作方式,營造了一種親密且充滿共鳴的連接。這種作品與公眾之間的互動展現了平等的溝通與尊重,縮短了藝術家與觀眾、創作與體驗者之間的距離,創造了一種共存共享的現場氛圍。

《聲音的記憶》

《聲音的距離》

  作品《中國鯉魚》由兩千條被放置在一個巨大的漁網中的用硅膠制成的仿真鯉魚組成。鯉魚作為生物以及其在我們傳統與消費文化中的象征意義,被沈少民用作表達象征和隱喻的資源。他通過這些仿真鯉魚,以一種重構和置換的表現手法,展現了自然環境不斷遭受破壞的問題,並寓含警示與預知的意圖。作品反映了現代化對人類生活各方面、尤其是對自然生存環境的影響,批判了現代化社會中對人類能力無限擴張的盲目崇拜和經濟活動中對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通過這個警示性的寓言,沈少民展現了一種文化趨同下的心理暗示,同時也鼓勵觀眾將其視為一種超越現實的思考方式。這不僅是沈少民對當前狀況和未來可能性的深度感知,也是他對自然環境和生態危機的擔憂及警惕。作品背后所隱藏的深刻社會問題既揭示了藝術家細膩的洞察力和表達力,同時也觸發了觀眾對人類生存狀態心理和意識層面的共鳴。

《中國鯉魚》

  在作品《我和我自己》中,沈少民巧妙地設置了一種鏡像與現實之間的雙重世界,仿佛引導觀眾進入一個充滿神秘和誘惑的迷宮。我們作為旁觀者,似乎永遠在這個迷宮裡尋找出路,這種尋求貫穿了我們的整個觀察過程。然而,尋找出路的旅程充滿了不確定性和復雜性,讓我們長久積累的經驗在此刻變得毫無作用,迫使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和體驗一切。偶爾當一道光芒出現時我們誤以為找到了離開迷宮的希望,最終卻發現那只是自身幻想和錯覺的產物。

《我和我自己》

  沈少民深切地關注著中國的自然及社會生態,用藝術的視角觀察國內社會的高速變遷,展示了他對未來的期待、想象力和對現狀的批判性思考。超越了現實主義藝術的界限之后,沈少民在藝術創作中開辟了更寬廣的想象空間,表現出他在新的藝術語境下自由穿梭於不同媒介和邊界的創作能力。他的作品激發了觀眾心中所需的力量與想象,展現了藝術捕捉無盡變化的可能,如同在生命的河流中探尋,觀察世間一切的成長與變化。沈少民的藝術探索就是跨越藝術邊界障礙的過程,正如本次展覽的策展人馮博一在前言中引用顧城在《一代人》中的詩句來概括沈少民的藝術追求和人生態度:“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深圳·光明國際公共藝術季“一群斑馬橫穿馬路——沈少民作品展”,自2023年11月29日開展以來,以其獨特的藝術視角和深刻的內涵,吸引了眾多觀眾駐足欣賞,更成為推動大灣區文化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契機,展現了光明區作為文化藝術創新高地的獨特魅力。

未來

光明區將繼續發揮

科技創新的先行示范作用

舉辦更多精彩的文化交流活動

以推動光明區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

書寫文化發展的新篇章

 

深圳市光明區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資金項目

深圳·光明國際公共藝術季

【一群斑馬橫穿馬路——沈少民作品展】

  藝術家 | 沈少民

  策展人 | 馮博一

  展覽時間 | 2023年11月29日——2024年4月9日

  展覽地點 | 光明文化藝術中心美術館2F展廳A

  主辦單位 | 中共深圳市光明區委宣傳部、深圳市光明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

  承辦單位 | 盛世再現(深圳)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深圳華僑城文體產業管理有限公司

  執行單位 | 光明文化藝術中心、科學+藝術聯合實驗室

  學術支持 | 深圳大學本原設計研究中心公共藝術研究所

  技術支持 | 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

 

  內容來源:光明區委宣傳部

(責編:李語、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