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瀟含:“我寫的未必是深圳,但筆下無處不是深圳”
校門外的煎餅攤、定山老家的蒸米粑、梅林農批市場的花鳥魚虫……是她筆下的人間煙火﹔
布拉格的夕陽、多瑙河的長風、法國五月的鈴蘭花……是她心中的詩和遠方。
作為一名准“00后”的深二代青年作家時瀟含,年僅24歲已出版三部散文集,印刷總量達20萬冊,作品曾入選第八屆“深圳十大佳著”。
她是深圳最年輕的中國作協會員,也是深圳少先隊隊刊《紅樹林》雜志的簽約作家,入選2023年“深圳十大杰出青年”提名獎暨“深圳好青年”。
這顆文壇新星是如何煉成的?旅行和寫作對她意味著什麼?在深圳的成長經歷給她帶來了哪些影響?一起走進時瀟含的文學世界。
青春深圳,綻放夢想的搖籃。在鵬城大地,“青春深圳”和“灣區青年”相互吸引、相互成就的故事,每一天都在發生。
為追尋榜樣力量,弘揚“五四”精神,共青團深圳市委員會聯合深圳報業集團,開設“封面人物x灣區青年”專欄,講述一眾灣區青年乘風破浪,用智慧與奮斗澆灌夢想之花的故事,敬請垂注。
01
初踏文學路
《紅樹林》讓她嘗到寫作“甜頭”
談及如何踏上寫作的道路,起點似乎已模糊不清。但在時瀟含的印象裡,初次嘗到寫作的“甜頭”,還要追溯到小學三年級。當時一本名為《紅樹林》的少兒雜志風靡深圳校園,從小喜歡閱讀的時瀟含嘗試向《紅樹林》投稿,一投即中,這給了她極大的鼓勵。
“平時全班同學一起看的雜志,竟然刊登了我寫的文章,這給三年級的我帶來了很大的成就感。”時瀟含回憶道,“記得當時還收到了20元的稿費,憑稿費單去郵局領取,很有儀式感。”
來自外界的鼓勵在時瀟含心中種下了創作的種子,讓她在學生時期就開始有意識地進行寫作,並收集自己的文章,最終匯集成了18歲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雲在青天水在瓶》。
“我以一種深久的不安,看著時光一點一點沖淡百年的印記﹔我以一種憂傷的不安,看著燈紅酒綠彌漫天地﹔我以一種激憤的不安,看著昔日的繁華都化為殘垣。”
這段文字是15歲的時瀟含,為戰爭和無知所破壞的文物古跡而發出的惋惜。這部中學時期寫就的作品,記錄了她日常的所思所想,大部分文章與應試作文的要求背道而馳。她表示,對於熱愛文學的中學生來說,不帶目的性的寫作是更順其自然的過程。
時瀟含已出版《雲在青天水在瓶》《我有所念食,隔在遠遠鄉》《無盡的遠方》三部散文集。
時至今日,時瀟含仍然十分看重寫作的純粹性,與其將作家作為職業道路,她更希望將寫作當成不可或缺的愛好。“我希望可以隨心所欲、由心而發地寫作,不功利地寫作。如果為了得獎獲利而投其所好,可能就失去了寫作的樂趣。”
02
生活即文章
“吃貨”的書裡也是吃的
如果說第一部作品還是較為稚嫩的青春文學,那麼第二部作品《我有所念食,隔在遠遠鄉》則盡顯其“吃貨”本色。離開深圳到北方上大學的時瀟含,得以在空閑時間游歷祖國大地,嘗遍八方美食。深受汪曾祺等前輩影響,時瀟含擅長以美食作為切入點,透過味道展現風土人情,通過食物講述人間百態。
在眾多寫“吃”的文章中,《北門外的菜煎餅》最廣為流傳。那是一家開在山東大學北門的煎餅店,時瀟含在和老板一次偶然的聊天中得知,這個經營了7年的小店即將轉讓,帶著對這份熟悉味道的不舍,她寫下了關於煎餅店的文章。
“他和他的小店一樣,有一種生氣和生活的痕跡存在,所以每次站在門口聽到音響裡大嗓門歌唱的歡快音樂,看見牆上大紅色的窗花都有一種舒坦的感覺。”
▲山東大學北門外的菜煎餅店。來源:時瀟含 攝
文章一出,勾起不少山大學子的回憶。他們有的已經工作,三五老友結伴相約,趕在結業前再去吃一次菜煎餅。有的從校園戀情步入婚姻殿堂,當初一分為二的煎餅成了兩人愛情的見証。
紛至沓來的留言帶給時瀟含很大的感觸。“我感到別人的回憶和情感通過我的文字流動起來了,文章不再停留於紙面,而是讓人與人之間產生聯結,”時瀟含感慨道,“這種聯結成為激勵我寫作的動力源泉,寫作也倒逼我去觀察生活,挖掘平凡生活中的閃光點。”
03
是青年作家
也是“不安分”的深二代
在時瀟含身上,除了“青年作家”之外,被提及最多的標簽是深二代。
和許多父輩來深打拼,在深圳出生長大的孩子一樣,在時瀟含心中,“故鄉”的概念是模糊而復雜的。她曾在文章中寫道:“在我18歲離開深圳之前,我從未認為深圳是我的故鄉,故鄉存在於父輩的口中,是過年的時候裝著年粑和豆粑的水紅色塑料袋,是寫著‘化肥’的編織袋裡的豆角和老母雞。”
然而,直到她離開深圳,直到她走出國門,深圳作為家鄉的面貌才漸漸清晰起來。2019年,大三的時瀟含到法國交流學習,游歷歐洲十余個國家,和不同背景、不同種族的人們對話。在不斷探索異域的過程中,時瀟含對家鄉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寫的未必是深圳,但筆下無處不是深圳。”在散文集《無盡的遠方》中,時瀟含的“鄉愁”滲透在字裡行間:當她在柏林品嘗燉豬肘時,不自覺地對比起廣東的豬腳海帶黃豆湯﹔當她在裡爾度過漫長的冬季時,不禁開始想念深圳的“秋老虎”﹔當她被疫情困於異國他鄉時,嘗試用匱乏的食材做出“家的味道”。
“深圳的城市氣質已經在潛移默化中成為我的一部分,在我離開深圳后,我更深刻地感受到,我身上所有的印記都是由深圳這座城市帶來的。”
在她看來,深圳留給深二代的印記是一種“不安分”,或許因為父輩正是改革開放后那一批在內地“不安分”的年輕人,所以他們也鼓勵自己的孩子大膽嘗試,不必循規蹈矩。也正是這種“不安分”,讓時瀟含勇敢地追逐文學夢,挑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今年11月,時瀟含的新作即將問世,再次回到深圳學習和生活的她,在未來的文學創作中將呈現更多“深圳元素”,讓更多人看到深圳詩意浪漫的一面,也為厚植深圳文化土壤貢獻自己的力量。
來源:青春深圳x深圳特區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