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深圳光明:以改革激發“世界一流科學城”創新活力

2024年07月18日09:35 | 來源:深圳特區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光明:以改革激發“世界一流科學城”創新活力

  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

  作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光明科學城肩負著打造重要的國家戰略科技新力量的責任。近年來,深圳以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為目標,舉全市之力推進光明科學城建設。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下,光明科學城該如何闖出一條新路?

  改革是最佳答案。光明科學城建設的每一步跨越都刻著改革印記:國內首部科學城專項法規《深圳經濟特區光明科學城發展促進條例》出台實施﹔全國首創“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模式﹔全國率先探索“政府主導、平台統籌、市場化運作”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運營模式……

  改革熱潮涌動,創新動能澎湃。光明科學城釋放出強大“磁吸效應”:集中布局的24個重大科技創新載體,在建和運營數達20個﹔匯聚院士團隊50余支、高層次人才2600余名、科研院所人才7400余名……

  總體謀劃 國內首部科學城專項法規出台實施

  2023年6月1日,國內首部科學城專項法規——《深圳經濟特區光明科學城發展促進條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為光明科學城建設發展提供法治保障。

  《條例》實施一年多以來,在科學城規劃建設、科學研究、成果轉化、人才環境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創新探索,有力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當前,光明科學城從落地建設逐步向科學賦能邁進,創新載體從建設為主轉向建設運營並進。依托深圳市光明科學城發展建設有限公司(簡稱“光明科學城公司”),在全國率先探索“政府主導、平台統籌、市場化運作”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運營模式,賦能原始科技創新。

  目前,光明科學城公司已通過多元資金渠道打造全國首個千億級設施投融資案例,並全面參與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二期等8個重大建設項目。

  在科技金融方面,發起設立“百億級”光明科學城母基金,落地3支累計規模達75億元的市級產業基金,設立光明致遠、軟銀欣創醫合等子基金。

  在招才引才方面,印發實施光明科學城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緊缺人才引進目錄、“人才高地計劃”系列政策等文件,累計出台實施細則29項,系列舉措吸引創新人才紛至沓來。

  在知識產權服務方面,運營光明科學城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中心,為科研團隊和創新主體量身定制服務包180余個,累計完成專利快速預審主體備案642家,促成專利開放許可215件,實現知識產權質押融資172億元。

  積厚成勢 “樓上樓下”迭代“中心圈層”

  在科技創新領域,如何破解科研、經濟“兩張皮”,一直是大難題。

  在規劃建設之初,光明科學城就提出探索“沿途下蛋”的產業轉化模式。以合成生物產業為例,在推進全國首個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依托國內首個合成生物學研究所,前瞻布局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並在全國首創“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模式,該模式獲國家發展改革委推廣。

  “樓上”科研人員開展原始創新活動,“樓下”構造產業孵化空間,創新性打破“從0到1再到10”的產業孵化壁壘,建立“科研-轉化-產業”全鏈條企業培育模式。

  如今,這一模式已迭代為“中心創新、圈層創業”2.0模式。

  7月14日,國家生物制造產業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國創中心”)在光明科學城啟動建設,標志著我國生物制造領域首個國家級產業創新平台正式落地深圳。

  這一關鍵“落子”,為光明科學城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再添濃墨一筆,將賦能深圳打造千億級生物制造產業集群。國創中心的落地,使得“中心圈層”的要素更為齊全,同時也將成為我國生物制造產業面向國際的窗口,吸引更多國際優秀人才、項目、資金來到深圳。

  這種“中心圈層”的磁吸效應早已顯現,5月23日,世界500強企業廣新集團在光明銀星合成生物產業園,揭牌成立廣新生物智造技術創新(深圳)有限公司。國創中心所在地距離這個“新鄰居”不足百米。

  依托光明科學城各類創新要素高度集聚優勢,光明在合成生物領域先發優勢顯現。光明現已集聚合成生物企業116家,總估值約320億元,設立了規模15億元的深圳市合成生物產業基金,正在打造近百萬平方米的專業化產業空間,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合成生物產業高地邁進。

  一花獨放不是春,光明科學城科技成果高效轉化的產業化之路正呈現“一路生花”之勢。

  以腦科學與腦機工程產業為例,依托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打造全國首個腦科學與腦機工程產業共性技術服務平台——深圳市腦科學技術產業創新中心。目前,腦科學相關企業在光明加速集聚,已有60家、總估值超100億元企業落地,並逐漸成為點燃千億級產業成果轉化的新引擎。

  創新實踐 探索“大院大所”合作新模式

  光明科學城集中布局的重大科技創新載體中,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深圳理工大學這兩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尤為引人關注。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強化新醫科、新工科、新農科等學科方向,聚焦國家戰略新興科技,全鏈條、全覆蓋對接深圳“20+8”產業集群規劃,形成了“文理醫工農藝”綜合發展的學科格局。目前,該校區已有17個整建制學院、近15000位師生。

  今年5月30日,教育部正式批復設立深圳理工大學。作為新型研究型大學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試驗田”,深圳理工大學瞄准大灣區建設急需的創新人才、與深圳產業集群相向而行,重點發展新興學科、交叉學科,首批設立了生命健康學院、合成生物學院等7個學科交叉專業學院。

  光明科學城內兩所大學,在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方面的創新實踐,在國家高端智庫·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公共經濟研究所所長汪雲興看來,就是在為深圳乃至大灣區探索出一條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政策鏈緊密協同,相互促進,同頻發展的創新路徑。

  光明科學城裡,新型研究型大學加快建設的同時,“大院大所”項目加速落地。通過積極探索地方與“大院大所”合作新模式,推動創新資源集聚。目前,已形成了“院所+地方+社會力量”“院所分支機構+企業化實體運營”“院所+地方”“院所+地方+大設施”“地方設立”“龍頭企業+地方支持”等多種合作模式。

  7月8日,南方科技大學光明高等研究院在光明科學城正式啟用。光明高等研究院聚焦國家戰略需求,下設先進光源中心、創新材料院等8大科學研究中心,負責相關領域基礎研究、技術開發與產業化,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南方科技大學光明高等研究院的建設啟用,正是“大院大所”合作新模式的一次生動實踐。該研究院聯合國內頭部投資機構高瓴資本,共建聯合創新中心,高瓴資本優先投資轉化項目,投資收益以捐贈形式持續支持應用基礎研究,打造一流高校和頭部資本在科技成果轉化領域合作新模式。截至目前,已對接洽談項目近30個,落地項目18個,總投資額超百億元。

  改革,需行遠自邇,久久為功。為更好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國家戰略,光明科學城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探索一直在路上,向著科學的璀璨星河破浪前行。(記者 鄧紅麗)

(責編:李語、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