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人大代表持續助力中小微企業融資

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是不少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經常反映的“老大難”問題。設立風險補償資金池為中小微企業“撐腰”是破解這一難題的有力舉措。
記者了解到,從2018年深圳市中小微企業銀行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設立,到今天風險補償機制的不斷優化,背后都有深圳市人大代表在持續發力。
代表推動設立風險補償資金池
中小微企業是社會經濟的“毛細血管”,也是城市活力之源。中小微企業為何融資困難?深圳市人大代表李繼朝說,中小微企業規模小、積累少,缺少抵押物和擔保,這是不少銀行 “不願貸”和“不敢貸”的原因。
2018年深圳市兩會期間,李繼朝在大量走訪調研的基礎上,建議我市設立風險補償資金池,用政府的信用為中小微企業增信,助力企業破解融資難題。建議得到高度重視並迅速落實。當年10月,深圳中小微企業銀行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正式啟動運營,資金池初始規模為20億元,用於對銀行業機構為深圳市中小微企業放貸形成的符合規定條件的不良貸款給予風險補償,提高銀行機構對中小微企業不良貸款的容忍度。
幾年來,風險補償資金池發揮了積極作用,規模逐步擴大至50億元,有效降低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提升了企業融資獲得感。一個重要體現是,我市普惠小微貸余額穩步增長,總額居全國城市之首。至2023年底,我市普惠小微貸款、制造業貸款、高新技術企業貸款等余額同比分別增長 23.0%、31.7%、33.8%。
提高科技型中小企業風險補償比例
在總結深圳中小微企業銀行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運行的成效和問題的基礎上,去年市兩會上,李繼朝聯合20多名市人代表提出關於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的建議,呼吁從擴大資金規模、提高補償比例等角度優化資金池運作機制,更好服務中小微企業。
代表們認為,科技型中小企業在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科技進步等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科技創新成本高、周期長、風險大,融資難、融資貴現象仍然突出,深圳作為創新之城,破解這道難題迫在眉睫。
針對代表提出的建議,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與市財政局多次溝通研究,優化了風險補償資金池運作機制和工作流程。去年3月底,《深圳市中小微企業銀行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管理實施細則》印發,堅持普惠金融定位,將中小微企業、小微企業主、個體工商戶貸款全部納入補償范圍,覆蓋信用貸款和權益類抵(質)押貸。其中,聚焦重點領域、行業和融資薄弱環節,對專精特新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中小企業貸款,以及科技型企業需求強烈的首筆貸、信用貸、知識產權質押貸、綠色信貸等貸款,提高10個百分點進行風險補償,支持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
為企業增信效果顯著
根據人大代表的建議,深圳還優化風險補償資金池工作流程。考慮到銀行處置不良貸款的客觀需求,明確加盟銀行在提交風險補償申請后,可同步開展不良貸款處置工作。同時,鼓勵金融服務和產品創新,銀行機構可結合風險補償政策優勢,優化內部考核機制,減輕一線人員追責壓力,創新開發更多線上化、免抵押、低利率的信貸產品,提高中小企業信貸融資可得性和便利性。
在人大代表和政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風險補償資金池為銀行風險兜底、為企業增信,發揮了中小企業融資促進基石政策作用。據統計,截至2024年10月,風險補償資金池累計入池貸款約2.41萬億元,涵蓋34.17萬家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共補償不良貸款15.86億元,惠及2726家中小微企業,撬動新增貸款約2643億元。
“建議得到有效落地,我們人大代表履職的動力也更足了。”李繼朝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正在准備今年市兩會的建議,繼續為深圳中小企業發展發聲。(記者 李舒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