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加減乘除”助力壯大民營經濟

作為“民營經濟第一城”,深圳不斷優化市場環境、開辟更加廣闊的空間,助力企業從無到有、從0到1、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實現創新發展。
2024年,深圳民營企業數量達262.3萬戶,佔企業總量比重約97%。其中,A股上市民營企業286家、市值5.1萬億元,數量和市值均位列全國城市第一﹔2024年,外貿進出口規模首次邁上4萬億元台階,重返內地外貿城市首位,其中,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20%以上,佔深圳進出口總值約70%。
政府服務做“加法”
在全國首創實行開辦企業音視頻“雙錄”簽名新模式,大幅提升開辦企業數字化服務水平,2024年深圳新設立企業達32.7萬戶﹔數據賦能、流程再造,2024年實現51項高頻政策事項“免申即享”“直達快享”……
民營經濟已成為深圳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貢獻了全市約40%的固定資產投資、50%以上的稅收、近60%的增加值、70%以上的進出口額、90%以上的就業、90%以上的商事主體。深圳始終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一號改革工程”,迭代推出千余條改革舉措,推動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市大灣區辦專職副主任許雲飛介紹,深圳將推出一站式的綜合服務平台,集成政策匯集、訴求反饋、項目推介、企業宣傳等功能。企業可第一時間精准掌握政策,高效反饋問題並第一時間得到解決。此外,深圳還將聚焦初創企業需求,提供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精准服務,在企業開辦階段,打造企業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務大編目﹔在企業成長階段,全方位提供人才、資金、空間等生產要素方面的服務﹔在企業壯大階段,繼續提供接力式、梯度化服務,助力初創企業從孵化到騰飛。
執法監督做“減法”
2024年8月,光明區一家科技企業感受到了深圳行政執法刮起的“新風”。街道把所有的執法部門統籌在一天到企業做了一次檢查,在進入車間之前,執法人員先掃“行政執法監督碼”進行登記,隨后企業的后台就可以清晰了解本次執法的執法人員、檢查內容等具體信息。
深圳在全省首個推出的“行政執法監督碼”,不僅僅是強化涉企行政執法監督、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創新舉措,更是企業的“保護碼”“服務碼”。不僅如此,深圳還將健全跨部門綜合監管制度,在重點領域實現100個以上“一業一冊、一業一單”跨部門綜合監管場景,強化涉企執法司法專項整治,讓企業輕裝上陣、安心發展。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深圳充分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對照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估要求,從破除市場准入壁壘、優化市場監管、解決商業糾紛、完善破產退出等方面,為經營主體提供全方位法治保障。
生態協同做“乘法”
“深圳有數十年積累的如同‘毛細血管’般的產業鏈供應鏈網絡。”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郭子平介紹,深圳及周邊的珠三角地區是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的重鎮,形成極具配套能力的“1小時產業圈”。
深圳“速度”的造就,得益於深圳產業集群的融合集聚和高效協同的產業生態。目前,深圳在無人機、智能機器人、智能手機等多個新產業新賽道,實現了核心零部件制造供應全覆蓋。無人機領域超1700家企業在深圳聚集,國內50%以上的無人機芯片、機體結構、電機、電池、飛控系統等主要零部件及整件都在深圳生產。
創新應用場景是打通技術創新和商業應用的重要紐帶和橋梁。堅持把整座城市作為新技術新產品的試驗場,深入開展新場景大規模示范應用,正是深圳鍛造AI長板的堅實底氣。目前已累計發布近200個“城市+AI”應用場景,在全國率先將政務服務系統接入DeepSeek系列大模型,上線運行“深小i”AI政務助手。
今年,深圳將持續加大應用場景開放力度,由“政府出題”向“企業張榜”轉變。2025年再開放100個應用場景,加速場景供需匹配,助力企業研發產品、迭代技術、驗証性能。
打破壁壘做“除法”
“2025年,深圳將以更高水平的制度型開放、更精准的政策創新、更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打造外資、金融資本、科技創新和國際人才等全球高端要素資源的‘引力場’。”市商務局副局長葉文戈表示,2024年,深圳新設外資企業數量“全國第一”,新設外商投資企業9738家,增長21.7%,數量位居全國各城市第一。
今年,深圳將持續推進外商投資領域的有序開放,加強與高標准國際經貿規則的對接,在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擴大開放,力爭全年實際利用外資500億元以上。同時,還將加強外資企業服務保障,探索“容缺受理”等方式提升外資企業注冊登記便利度,向外資企業精准推送優惠政策和惠企服務,增強外資企業獲得感。(記者 鄒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