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深圳市“十五五”規劃專家委員會成立

2025年04月01日09:48 | 來源:深圳特區報
小字號

原標題:豪華陣容“智囊團”亮相

  3月31日,深圳市“十五五”規劃專家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專家咨詢會召開,會上宣讀了專家委員會名單並現場為專家代表頒發聘書。這份專家委員會名單陣容強大,匯聚了國內外90位知名專家,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為院士,大部分專家有國際化研究背景,還有不少來自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領域的企業家。

  薛其坤徐揚生高文李澤湘沈向洋顏寧有了“新身份”

  當前,深圳市“十五五”規劃編制有條不紊、有序推進,已印發《深圳市“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方案》,深入謀劃“十五五”時期重大戰略任務、重大政策舉措、重大工程項目。堅持“開門編規劃”,深圳組建了市“十五五”規劃專家委員會,邀請國內外90位知名專家參加,打造了豪華陣容“智囊團”,其中有30多位專家為院士。專家委員會下設宏觀發展、改革開放、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社會建設、城市建設、綠色發展等7個組別,匯聚各領域公共政策專家、戰略科學家、兩院院士、教育專家、優秀企業家、青年科技人才,分別圍繞深圳“十五五”中長期發展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和決策咨詢。

  很多深圳人熟悉的專家學者名列其中,比如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深圳科創學院院長李澤湘,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創院理事長沈向洋,深圳醫學科學院院長、深圳灣實驗室主任顏寧。還有很多來自北京、香港等地的“大咖”,比如北京大學校長龔旗煌,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香港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盧寵茂。菲爾茲獎得主、國際著名數學家埃菲·杰曼諾夫,英國著名導演柯文思等外籍專家也應邀加入專家委員會。

  記者注意到,專家委員會中的科技創新組由22位專家組成、產業發展組由20位專家組成,這是專家人數最多的兩個組。這兩個組又細分為基礎研究、ICT、集成電路、汽車、人工智能、機器人、低空空天、醫藥和醫療器械、材料以及金融等。這些領域正是深圳主動適應並引領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著力點。

  還有不少深圳企業家受邀加入專家委員會,包括一眾科技創新型“新秀”企業家,比如深圳市兔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董少靈,深圳市速騰聚創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CEO邱純鑫,深圳逐際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張巍,樂聚(深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冷曉琨等。

  五位專家代表為深圳“十五五”建言

  會上,陳杰、巴曙鬆、鄭泉水、葉青、董少靈等專家代表,緊扣國際國內形勢、緊貼深圳發展實際建言獻策。

  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黨委書記陳杰在發言時表示,深圳經濟特區40多年的發展,創造了一種“在不確定性中鍛造確定性”的發展范式。越是充滿不確定性、越是復雜多變的發展形勢,對深圳來講,就是更多的機遇。面對未來新的不確定性,戰略錨點就是人才這個“第一資源”。深圳要持續引領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就是要在全球范圍內持續吸引人才集聚,特別是自主培育與引進引領世界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頂尖人才。

  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零一學院院長鄭泉水說,深圳的未來不僅在於延續過去的輝煌,更在於開創顛覆性的未來。他建議,未來深圳要打造一個源頭創新特區,以源頭性、顛覆性創新為核心引擎,以改革和創新的思維,大膽和堅定的行動,再創輝煌。深圳完全有能力在2035年率先成為全球人才高地和創新高地,為我國從追趕型經濟向原創經濟轉型貢獻深圳智慧和深圳力量。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金融學特聘教授、香港大學經管學院金融學教授巴曙鬆表示,作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節點城市,深圳要抓住機遇,不斷提高自身創新能力,推進並支持中國強大的制造能力實現產業布局全球化。深圳曾是外資進入中國的第一站,現在可以在更多領域先行先試,更好服務中國企業“出海”。過去深圳成功用好了中國的“人口紅利”,當前中國工程師數量巨大、在應用創新中有很強優勢,深圳要攜手香港強強聯合、用好“工程師紅利”。

  深圳兔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董少靈說,從12年前北大深研院宿舍的一張床,到今天在深圳擁有家庭和事業,從研究創新到直接下場搞創新,一個深切的感受就是:在深圳,永遠不是一個人在單打獨斗,而是一座城和一群年輕人的持續奮斗。他建議,深圳要借助人工智能持續擴大自身優勢,著力引入青年一代的科學家與創業者,特別是吸引更多“00后”到深圳創新創業,成為全球原創技術的源頭產地。

  深圳市建筑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葉青說,未來的深圳應該是讓人幸福到不想離開的城市。她建議:第一,提升城市韌性安全,讓城市同時能夠綠色、環保,擁有碧野、清風、細水、柔光,讓人心靜下來,願意在這裡安家是幸福的第一步。第二,讓幸福的刻度滲透城市毛細血管,讓快節奏工作與慢生活共存,有機有趣有愛有文化沉澱,生產生活生態三合一。第三,要讓深圳實踐成為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典范。(記者 徐興東 關煒瀛)

(責編:李語、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