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藝術空間:世界藝術中心城市的關鍵場域

陳能軍 亓冉
2025年04月01日20:56 |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小字號

原標題:藝術空間:世界藝術中心城市的關鍵場域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在現代化和全球化的坐標下,城市不僅僅是一個由基礎設施、工商活動、人群集聚和要素流通所連接的物理機體,也是由價值觀念、文脈遺產、符號象征和創意活動所組成的文化空間。所謂“藝術空間”就是基於城市空間的藝術方式,聚焦藝術創作、藝術展示、藝術消費等核心功能,融入歷史傳承、人文想象和多元特質而構建的具有鮮明邊界的城市活力場域。“藝術空間”的品質、能級和規模,反映了城市建設者和管理者的遠見卓識和踐行能力,決定了這座城市能否成為區域性乃至世界性的藝術中心城市,也是中國城市文明躍升和文化軟實力構建的關鍵著力點。

  藝術空間以解碼城市文化基因建構國際藝術對話的窗口

  藝術空間匯聚多元的國際藝術語言,以結合本土文化的創造性轉譯,將物理空間轉化為城市文化基因、建構全球藝術對話的樞紐場域。實現了從“展示空間”到“藝術發生器”再到“國際文化共振腔”的城市藝術生命體進化。作為社會關系的再生產載體,藝術空間對城市物理空間的重構蘊含著深刻的空間政治經濟學意義。這種以文化抵抗為內核的空間實踐,通過跨文化敘事實現了場所精神的重塑,使空間升維為文明對話的介質。在存量更新與歷史街區活化語境下,藝術介入採用“全球在地化”的漸進策略,建構起文化基因解碼的三重機制——物質層面打破功能主義桎梏,從符號層面編織跨文化意義網絡,在實踐層面培育“全球-地方”新型社群關系。區別於粗暴的功能置換與僵化的歷史仿造,這種將國際藝術資源場景化注入的有機更新和文化營造,正在形成藝術中心城市建設的辯証法——在空間生產中實現資本邏輯與文化邏輯的動態平衡。整體而言,藝術介入的場景革命正在建構世界藝術中心城市建設的新范式。

  藝術空間通過解構本土文化基因譜系、轉碼國際藝術符號、培育創意生態來實現空間價值躍遷,使城市升級為世界藝術網絡的關鍵節點,開展全球文明交流與對話。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以“榴蓮”建筑符號為載體,將東南亞文化轉譯為世界通行的藝術語言,更通過全球藝術節慶策劃與國際藝術家駐留機制的協同運作,構建起跨文化共鳴場域,使其成為亞洲與西方藝術對話的關鍵支點。上海“上生·新所”內有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的歷史建筑群,通過“文化+商業+社區”的復合模式更新與改造,既保留了西班牙式建筑風貌,又注入蔦屋書店、藝術展覽、創意辦公等新業態,形成歷史肌理與現代生活交融的24小時國際活力社區。在建設世界藝術中心城市的語境下,藝術空間正演化為文化軟實力的空間載體,以“全球-地方”文化要素的創造性融合重塑城市競爭力。

  藝術空間以創新城市文化生態建構全球藝術資源配置的樞紐

  藝術空間正通過重構文化生產要素的全球流通網絡,逐步演化為創新城市文化生態、配置國際藝術資源的核心樞紐。藝術空間的深層價值在於其對文化資源的挖掘與現代表達。從地域文化的歷史真實走向當代文化藝術審美轉譯的空間實踐,不僅實現了文化遺產、地方民俗等的物質存續,更將城市藝術產業鏈接到世界藝術的價值矩陣。紐約蘇荷區(SOHO區)的蛻變歷程揭示了這種雙重邏輯:一方面,利用空間敘事巧妙平衡了歷史符號和當代語言,將破敗的工業廠房轉化為藝術工作室和實驗展覽空間,讓蘇荷區迅速成為吸引藝術家聚集的“藝術飛地”﹔另一方面,通過紐約國際藝術博覽會等國際平台,構建起了跨大西洋藝術資源配置的通道。如今,蘇荷區已經完整建構了從全球藝術創作、展示,到交易、衍生開發的完整鏈條,形成了“每平方米藝術產值”的放大效應。

  在催化創新全球文化藝術生產要素的維度,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的建設更為典范。由20世紀50年代的“河畔電站”改造而來的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自2013年起便已經系統性地推進館藏數字化,並且免費開放覆蓋12000件現當代藝術作品的數據庫資源。同時通過培育青年藝術社群,支持青年主導的在地化藝術實踐,實現了文化生產要素的民主化釋放。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創新了“設計互聯”模式,將全球的頂級文化資源引入本土,以物理空間為載體,整合設計、科技、商業與社區等多維要素,以各類文化藝術活動激發市民參與熱情,更通過IP衍生、場景消費、數據沉澱等多元運營方式實現文化價值的經濟轉化。打破了傳統文化機構的封閉性,更激活了在地文化基因,構建起連接全球創意網絡與本土文化消費的樞紐,這種生態式運營模式重新定義了藝術空間的文化生產機制,激活了新型文化生產要素效能。這也為未來的城市文化生產范式革新提供了關鍵啟示,要充分構建開放、流動、自組織的生態系統,使城市空間本身成為持續生成新價值的“文化反應堆”。

  藝術空間以重構文化社群關系編織全球文化交融的共同體

  藝術空間既是塑造城市人文溫度的重要橋梁,也是連接全球文化網絡的紐帶。它們將城市傳統與現代藝術相融合,同時搭建起不同文明對話的通道。在新時代建設中,鼓勵市民參與和藝術共創,這些空間正逐步打破傳統地域界限,構建起更為開放包容的藝術生產與交流模式。日本千代福藝術空間(Chiyoufuku Art Space)前身為燒酒釀造廠,由9位平均年齡六十歲以上的藝術家群體創立自營藝術機構,每年舉辦的“Local to Loca”藝術節,邀請東南亞藝術家與本地居民共同創作,同時,其獨創的“記憶編織工作坊”又通過AR技術將日本農村生活場景投射至印尼巴厘島社區,形成了跨地域交流、跨代際傳承的集體記憶重構實驗。

  數字文明時代的藝術空間營造借助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實現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的深度融合,為城市和居民建構虛擬社群、擴大文化參與、培育新的人文精神。數字技術革命的發展已經顛覆了傳統藝術的單向觀賞邏輯,區塊鏈與智能合約將觀眾變身為藝術生產者,讓“人人都是藝術家”真正成為現實。以元宇宙藝術社區為典型,用戶借助NFT藝術品創作、虛擬土地構建及社群互動等手段,全面實現了在藝術創作、空間營造以及社會交往方面的自主權,如Cryptovoxels中由社區共建的“像素畫廊”,不僅展示NFT藝術品,更通過虛擬開幕式、策展人對話等活動形成跨地域文化社群。數字時代的藝術空間正逐步演化為海德格爾“棲居”理念在當代的生動詮釋,技術不再是工具,而是構成了人類存在方式的本體論要素。未來,隨著“藝術+科技+社群”的深度融合,藝術空間也將升維為承載文明記憶、激發創新活力、培育人文精神的超級文化場域。

  在全球文化治理范式轉型的當下,世界藝術中心城市建設的關鍵在於文化社群組織能力提升與全球話語權把控。在此背景下,中國城市的藝術空間建設,也亟待從文化的“容器”向“關系編織器”轉型,既要保存本土文化基因的獨特性,更要借助數字時代的創新機制建構起跨文明的藝術協作網絡。

  【本文系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時代背景與現實途徑研究”(23ZDA081)、廣東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庫“南方科技大學文化新質生產力研究中心”項目(2024TSZK011)階段性成果】 

(陳能軍,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南方科技大學文化新質生產力研究中心研究員﹔亓冉,深圳職業技術大學講師)

(責編:陳育柱、李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