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去深圳看看機器人“同事”

——“人形機器人產業地圖”系列報道②

2025年05月12日09:2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去深圳看看機器人“同事”(“融”觀中國)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5月12日 第 08 版)

  4月24日,首屆機器人全產業鏈接會在深圳會展中心啟幕。圖為數字華夏(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具有情感交互能力的人形機器人“夏瀾S01”,外觀逼真,引得觀眾近距離觀察。朱洪波攝

  2024年11月,在深圳舉行的第二十六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深圳市眾擎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展示雙足機器人SA01的行走能力。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攝

  3月27日,在樂聚(深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在調試人形機器人“夸父”。新華社記者 梁 旭攝

  3月,優必選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1在極氪5G智慧工廠開展協同實訓。朱洪波攝

  在深圳的智能工廠裡,一群特殊的“打工人”正忙著搬貨、質檢、擰螺絲,動作精准靈活﹔舞台上,它們跟著節拍跳起舞蹈,前空翻等高難度動作一氣呵成。今年以來,深圳人形機器人憑借“能干活、會表演”的硬實力頻頻“出圈”,不僅成為工業生產的得力助手,更在全球視野中展現出中國智造的創新活力。

  作為全國人形機器人產業重鎮,深圳已集聚近4000家產業鏈供應鏈企業,從核心零部件研發到整機制造,從算法設計到場景應用,形成了一條本地化率超60%的完整產業生態鏈。技術深耕、場景開放、政策護航,正推動這座城市在人形機器人賽道上加速奔跑。

  “多面手”

  走進位於深圳南山智園的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形機器人Walker S立即吸引了記者目光。身高1.72米的它正在演示“職場技能”:不僅可以搬運箱子、整理貨品,化身流水線打工人,還能聽懂語音指令,精准抓取不同材質的物品。

  “當AI擁有‘身體’,就能真正走進現實世界。”優必選首席品牌官譚旻表示,人工智能絕不僅限於處理文本、圖像和視頻,當它與機器人緊密結合形成具身智能,將成為與人類並肩協作的好幫手,解決更多實際問題。

  2024年以來,優必選聚焦汽車、3C等制造業重點領域,著力提升人形機器人工具操作與任務執行能力,其Walker S系列已成為不少工廠裡的“多面手”:在極氪5G智慧工廠,兩台Walker S1默契配合搬運料箱,途中遇到“同事”還會主動避讓﹔在富士康深圳龍華工廠,它們是物流場景中的“智能分揀員”﹔在奧迪一汽長春生產基地,它們還能精准檢測空調泄漏……

  “Walker S系列是目前‘入職’全球最多工廠的人形機器人。適配智能搬運、智能質檢、螺絲擰緊、零件安裝、過程材料操作等多種工業場景。”譚旻說,這些“技能”讓優必選機器人拿下了車企超500台的意向訂單。

  在樂聚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記者見到了深圳人形機器人行業的另一款明星產品:“夸父”。今年2月,“夸父”在哈爾濱亞冬會的冰雪舞台上穩步行走、握手互動,零下20℃的環境裡依然動作穩健﹔在今年深圳兩會上,它化身“助理記者”穿梭會場﹔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開幕式上,“夸父”又打起了太極……此外,“進廠打工”仍然是“夸父”的主要任務。

  “現在‘夸父’在工廠裡能替代搬運、危險工序等工作,效率達到人工的50%。”樂聚機器人副總裁柯真東透露,他們自研的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已達95%。未來,樂聚機器人的目標是讓人形機器人“像家電一樣便宜,像博士一樣聰明”。

  “生態圈”

  在深圳,人形機器人的“聰明”與“靈活”,源於一個覆蓋全鏈條的產業“生態圈”。

  在今年“甲亢哥”的中國行全球直播中,深圳眾擎機器人大放異彩。不僅能完成驚險的前空翻,還能跳一段熱舞,令全球網友贊嘆。這些看似娛樂化的演示,背后是核心技術能力的提升,其奧秘就在於全球領先的動力關節技術。該公司創始人、首席執行官趙同陽表示,眾擎不僅是少數掌握高性能關節技術的企業,還首創端到端神經網絡步態算法,讓機器人走路像真人一樣自然。

  這種從“小腦”(運動控制)到“大腦”(AI算法)的自主創新,正是深圳產業生態的縮影:34家上市公司、34家“小巨人”企業、13家單項冠軍、9家獨角獸,從上游芯片到下游場景應用,一大批科研院所與近4000家企業形成“核心零部件—算法—整機—應用”的生態閉環。

  比如,伺服系統是機器人的“動力來源”,減速器是機器人關節的“靈巧密碼”,傳感器是機器人的“感知靈魂”,深圳匯川技術的伺服系統、杉川諧波的減速器、鑫精誠的力傳感器等核心部件,市場規模均躋身國內前列。

  靈巧手,往往被視為人形機器人投入市場應用的“最后1厘米”,指通過多關節、智能控制等技術模擬人手功能,實現復雜物體的精准抓取、操作與交互。深圳在此方面也進行了扎實的技術積累。帕西尼的“電子皮膚”能感知壓力、摩擦力和材質差異。騰訊的融合算法則類似“大腦皮層”,整合觸覺與視覺信息。雷賽智能、兆威機電等企業提供微型空心杯電機、精密傳動裝置。最終由優必選、樂聚等整機企業實現協同控制。

  產業園區也在“強筋健骨”:深圳灣生態科技園、西麗—石岩人工智能集聚區等十大園區拔地而起,南山“模力營”、龍崗“創投·模力谷”、福田“天使薈”等孵化器為初創企業鋪路,讓技術成果能更快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練兵場”

  深圳人形機器人產業持續邁向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強大的政策支撐與優渥的創新環境。

  作為在深圳發展超20年的本土企業,兆威機電董事、總經理葉曙兵對此深有感觸:“深圳營商環境優越,政府效率高、產業協同好,讓企業敢想敢試。”

  政策層面,深圳近年密集出台《培育發展智能機器人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2-2025年)》《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的若干措施》《具身智能機器人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等規劃文件,不僅拿出“真金白銀”支持關鍵技術攻關,更通過“揭榜挂帥”方式鼓勵企業聯合高校、科研機構“組隊闖關”。

  場景開放則是另一張“王牌”。“企業需要數據‘喂’出好產品,開放場景就是最好的‘訓練場’。”深圳酷哇機器人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如今,深圳坪山區的石井街道,已成為全市首個“全域全時全場景人工智能環衛應用示范”,酷哇機器人在這裡負責清掃、綠化,政府與企業共同制定運營方案,讓技術在真實場景中迭代優化。2025年,深圳計劃再開放不少於50個應用場景,助力企業研發產品、驗証性能,市政環衛、應急救援等公共領域,正逐漸成為機器人的“練兵場”。

  在創新支撐上,深圳同樣下足功夫:IDEA研究院與騰訊共建的福田實驗室,專注人居場景服務機器人研發﹔廣東省具身智能創新中心打造了數據採集、檢驗檢測等公共平台,幫企業降低研發成本﹔“訓力券”政策讓科研院所、中小微企業能低價使用智能算力﹔海外市場方面,探索建設核心零部件交易平台,簡化機器人產品出口通關流程。

  “我們要讓企業成為創新主角。”深圳市科技創新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從政策、資金到人才、場景,深圳正構建全要素創新生態,讓領軍企業“挑大梁”、中小企業“長得好”、初創企業“冒得出”,共同在人形機器人這場全球競爭中,走出一條“深圳路徑”。(本報記者李縱,熊子恆參與採寫)

(責編:陳育柱、李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