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寶安社區干部認真踐行“開門教育” 讓服務“跑”進群眾心坎裡

寶安社區干部用心用情服務居民群眾。
深夜的深圳市寶安區新安街道安樂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仍亮著燈,社區黨委書記、工作站站長鄧蘭基伏案整理著最新的社情民意台賬。30余年扎根基層的他,用記滿群眾訴求的“民情日記”及多項創新舉措,詮釋著寶安社區干部深入學習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踐行“開門教育”的生動實踐。在他身后,是全區社區工作者把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轉化為服務群眾的實際行動,把“民生清單”轉化為群眾可感可及的“幸福賬單”的群體身影。
破題民困:
從“被動辦理”到“主動服務”的機制革新
社區干部如同城市肌理中的毛細血管,將黨的溫暖輸送到千家萬戶。而關乎群眾利益的事,每一件都牽動著社區干部的心。
自2017年的夏夜起,“安樂夜話”成了社區和居民群眾的溫馨之約。這由鄧蘭基牽頭首創的大接訪活動,定期發動社區“五員”利用夜間和節假日深入花園小區、城中村,通過擺攤接訪、上門走訪等形式,實時開展公共安全巡查、社情民意收集等工作,架起社區聯系服務群眾的“連心橋”,逐漸發展成為覆蓋全區的“民情直通車”機制,推動解決了一批居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民有所需,我有所應。鄧蘭基還提出翻身路改造、電動自行車管理等一系列民生建議,推動翻身路人行道升級改造、寶安慢行交通網絡全面優化。同時,組建12支黨員志願服務隊伍,打造全區首個花園小區黨群服務中心等陣地。這種“用腳步丈量民需”的工作方式,已成為寶安社區干部的行動准則。
聚力民生:
從“單打獨斗”到“多元共治”的模式突破
走進安樂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社區基金會”的捐贈公示欄記錄著溫暖:通過穩健理財,累計資助41名困難群眾15.3萬元,其中主要受助群體為非深戶籍建設者、政策覆蓋外人群。
社區工作就像繡花,要一針一線織密民生保障網。面對0.5平方公裡容納3.5萬人的治理難題,鄧蘭基創新組建的“三長三管家”(“街長”“巷長”“樓棟長”和“紅色管家”)隊伍成破局關鍵。小到一家一戶的下水道疏通,大到城市道路的維護修繕,都有人管理、有人跟進、有人負責,融合多元力量共商共解“治理密碼”。
智護民安:
從“人海戰術”到“科技賦能”的治理躍升
聚焦民生“小切口”,辦好為民“大實事”。安樂社區創新研發的“定向音響”,解決了廣場舞擾民問題。而這個入選了全國社會治理創新案例的舉措,源於鄧蘭基帶領社區干部和技術團隊用無數個夜晚扎根現場調研,量間距、測分貝。
針對電動車亂象,鄧蘭基帶著社區黨員干部建立騎行電動車不戴頭盔識別系統、闖紅燈抓拍系統,建立“共享頭盔櫃”﹔為守護老人居家安全,為高齡獨居老人安裝毫米波雷達、馬桶沖水傳感器等設備……安樂社區也榮獲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特色基地,入選廣東省“百千萬工程”典型選樹培育村。而這些,也展現著寶安社區干部依托智慧手段,精准解決群眾民生訴求,讓城區管理更聰明、更高效。
從晨光熹微的交通勸導,到星夜兼程的入戶走訪﹔從傳統服務的溫情堅守,到智慧治理的創新突破……鄧蘭基還獲得2025年“廣東省勞動模范”榮譽稱號。而以他為代表的寶安社區干部群體,正以“民生無小事”的實干擔當,詮釋著堅持“開門教育”的深刻內涵,續寫著“為民服務永遠在路上”的動人篇章。(記者 何冬英 通訊員 申群康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