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文化共舞 創新與未來邂逅

10號館“文創中國”展區,機器人彈琴引圍觀。深圳特區報記者 胡蕾 攝
五月的深圳,創新浪潮奔涌不息。第二十一屆文博會上,300余家海內外頭部企業以及一大批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小巨人”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展示、發布行業頂尖新技術、新產品。當“軟實力”遇上“硬支撐”,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文博會上,一幅科技與文化共舞的奇妙圖畫正生動展現:未來科技賦能豐富文化體驗、新老企業接力煥新文化產業、全球智慧匯聚促進文化交流、首發首秀頻現創新文化消費,“四重密碼”共同勾勒出中國文化產業的未來圖景。
未來科技賦能:打造文化體驗“未來實驗室”
“使用這個AI軟件就可以把智能穿戴產品AI化,普通耳機接入該軟件后可成為翻譯耳機,通過與耳機觸控聯動,按暫停鍵可觸發翻譯。”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10號館“文創中國”展區,深圳來畫科技創始人鄭夏紅細心地向客商介紹。
“我們有更多科技‘新招’正在研發推廣。”鄭夏紅告訴記者,來畫科技開發的可視化AI智能體也亮相文博會,可化身為AI助手、AI導覽、AI客服等,以可視化交互界面+深度推理能力吸引年輕人目光。
借助文博會,科技與文化的化學反應在此迸發。60余家人工智能企業組成“創新方陣”:優必選機器人揮毫書寫“文化自信”﹔影石創新全景相機將觀眾“瞬移”至敦煌莫高窟﹔洲明科技裸眼3D屏上,數字飛天與機械臂共舞……一場場“未來文明實驗”正在上演。
北京PICO(小鳥科技)全球首發的沉浸式互動項目《太空奧德賽》,觀眾佩戴VR設備后,可操控虛擬機甲在星際戰場穿梭。“這不僅是技術展示,更是文化敘事的革命。”該公司技術負責人表示。
低空經濟展區同樣吸睛。合翼航空帶來的EH216-S載人無人駕駛飛行器模型,已獲中國民航局適航認証,標志著低空觀光產業正式邁入商業化時代﹔星鏈科技的衛星通信終端,則為偏遠山區架起“文化信息天路”。
依托科技創新裂變,中國文化產業“硬核力”和“競爭力”不斷提升。
新老企業接力:共筑文化產業“創新生態林”
文博會現場,“新老共融”的產業畫卷徐徐展開。華為、騰訊、保利文化等“老面孔”穩立潮頭,而游科互動、深度求索、宇樹科技等“新朋友”首次亮相,為展會注入新鮮血液。
現象級游戲《黑神話:悟空》的展台前人頭攢動。這款由游科互動耗時5年打造的國產3A大作,以4K光追技術重現《西游記》的奇幻世界,被外媒稱為“東方美學的數字覺醒”。“文博會是我們進一步走向世界的‘發射塔’。”游科互動相關負責人手持金箍棒造型限量手柄,向國際採購商展示游戲中的敦煌壁畫場景。
“老面孔”同樣出手不凡。由文博會與騰訊雲聯合打造的大模型AI會展助手“文小博”正式亮相,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深度重構會展服務體系,帶來前所未有的AI展會新體驗﹔華為展台上,觀眾可通過鴻蒙智家智能中控屏,體驗語音操控燈光、窗帘等智能家居設備,感受多場景自動化聯動的便捷性。“連馬桶沖水都是智能控制的。”工作人員說。
新老企業的碰撞,就似一場產業接力賽。前者以顛覆性創意開疆拓土,后者以深厚積澱夯實根基,共同構筑起文化創新的“生態雨林”。
全球智慧匯聚:繪就文化交流“新圖景”
文博會國際化“朋友圈”不斷擴容——65個國家和地區、305家海外展商線上線下聯動,其中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參展數量為最。
埃及Konouz(埃及復刻寶藏公司)的法老黃金面具復刻品,採用納米級3D打印技術,讓千年文物“走出”博物館﹔德國法蘭克福書展的建筑類獲獎書籍通過AR技術,將科隆大教堂“搬”進深圳展館。
在文化出海展區,深圳酷看文化搭建的C-Culture出海平台已覆蓋超200個國家和地區。“我們正在構建‘文化絲路2.0’。”公司相關負責人手持數據屏,展示北美市場用戶畫像。
Hi World全球青少年創意展上,百名“策展少年”用VR裝置詮釋“共生”理念,他們的作品將通過文博會直通米蘭設計周,讓世界看見Z世代的“中國表達”。
借助科技,外國文物、建筑“搬”進文博會,中國文化產品也加速“走出去”,全球智慧讓世界文化“流動”起來。
首發首秀頻現:構建文化消費“新場景”
本屆文博會化身“創新發射場”,120余場首發首秀活動密集登場,平均每小時誕生3個“文化新物種”。
在文博會現場,意大利官方授權的達芬奇數字化復活項目引發驚嘆——全息影像中的“數字達芬奇”現場演示《最后的晚餐》創作過程,並與觀眾探討藝術與科技的永恆命題﹔深圳雲洲數字的對話式AI大模型,能根據“生成一個唐朝市井VR場景”的指令,10秒內輸出完整代碼框架,被開發者譽為“文化產業的新基建”。
作為本土視覺AI領軍企業,兔展智能開源的Open-Sora Plan是去年全球被用次數最多的視覺模型之一,最新一代模型則完整模擬人類右腦架構。此次首度亮相文博會,與深圳報業集團一起講好AI時代下的新媒體傳播故事,展現大灣區科技創新的澎湃動能,尋求更多企業合作機會。
文化裝備區,全球首個琥珀AI鑒定系統亮相,通過光譜分析5分鐘辨明珍稀琥珀真偽﹔非遺創新區,江蘇繡達人的新中式刺繡旗艦店模型,將蘇繡技藝融入茶飲空間,消費者可邊品茗邊觀看銀針穿梭的“非遺live秀”。
這些首發項目如同“產業風向標”,指向文化消費的未來場景:更智能、更沉浸、更跨界。(記者 沈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