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發布生態修復十大案例

大沙河生態長廊大學城段。 深圳特區報記者 何龍 攝
2025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今年8月15日是第三個全國生態日。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深圳市海洋發展局聯合評選出全市生態修復十大案例,展現深圳面向未來持續深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以科學治理守護生物多樣性、以多元機制激活修復動能的成效,讓“綠美”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十大案例包括:1.廣東省深圳市福田紅樹林生態保護修復項目﹔2.深圳河入海口濕地生態修復項目﹔3.福田區鯤鵬徑一號橋建設項目﹔4.大鵬灣國家級海洋牧場建設項目﹔5.前海桂灣公園生態修復項目﹔6.寶安區潭頭石場生態修復項目﹔7.茅洲河生態修復綜合治理項目﹔8.大沙河生態長廊系統修復項目﹔9.梧桐山南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修復項目﹔10.光明小鎮現代都市田園試點項目。
其中,福田紅樹林濕地開展了一系列基於自然的紅樹林濕地修復行動,包括實施深圳灣禁漁、陸海聯動恢復濱海濕地生態系統、主動式生境管理、智慧化監測評估、智能化水位管理等,成為靚麗城市名片,先后列入國家重要濕地、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近在《濕地公約》第十五屆締約方大會上獲予全球“星級濕地中心獎People單項獎”。深圳河入海口濕地生態修復項目,形成了一套“政府監督指導+公益組織運作+社會公眾參與”的紅樹林濕地保護修復創新模式。
福田區鯤鵬徑一號橋建設項目,是深圳“一脊一帶二十廊”魅力生態骨架的核心樞紐之一。項目採用低干擾空間布局、多物種共生系統構建等方式,重建動物遷徙路徑,縫合深圳中部山脈最大生態割裂帶,實現梅林山與銀湖山歷時28年的連通。
大鵬灣國家級海洋牧場建設項目,是國內首個以珊瑚礁修復為主題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該項目依托海洋牧場建設,構建多功能人工魚礁集群、開展珊瑚礁修復與生物增殖,實施海域實時在線可視化監測,加速深遠海養殖、海洋生物科技等產業集聚,有望成為大灣區藍色經濟新增長極。
前海桂灣公園是前海區域的重要生態景觀通廊,通過實施近自然生境營造,重新構建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開展水岸再野化,建立智慧監測系統,建成前海石桂灣河水廊區級濕地公園。
光明小鎮現代都市田園試點項目,依托3700畝基本農田,打造現代農業科技展示高地、農耕文化科普教育基地,探索超大城市中“城市服務與鄉村生態”有機結合的城鄉共融路徑。該項目榮獲2020年度全國優秀工程咨詢成果獎一等獎,成為都市田園建設的標杆。
深圳特區報訊 記者 秦綺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