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深圳市消费创新发展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在深圳市罗湖区举行。本次大会以“新时代·新消费·新动能”为主题,旨在交流探讨新时代下推动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的思路及举措,以进一步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创建步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在兄弟城区源源不断推出新的巨量商业综合体,新消费业态层出不穷,电子商务等新渠道迅猛发展的局势下,罗湖率先求变,一个全新的国际消费中心核心区正在呈现,产业发展蓝图逐渐明晰。
据悉,本次大会是落实全国商务工作会议“建设经贸强国”部署要求的具体行动,也是汇聚各界智慧与力量促进消费改革创新发展的探索实践。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国家级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全国性行业协会代表、商贸流通业龙头企业、国内主要消费中心城区政府部门等各界嘉宾汇聚一堂,为深圳市、罗湖区创建国际消费中心“支招”,为企业把握发展大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助力”。
综述
这样一场大会为什么选在罗湖召开?先来看一组数据:每到周末,位于罗湖金融商务中心区的万象城总是人流如鲫,这一中国最具示范效应的大型室内购物中心,今年将迎来14岁生日;东门商业步行街也常常“爆棚”,日均人流量达30万—50万人次,是深圳人气最旺、最繁华的商圈;罗湖口岸是连接深港的陆路枢纽,每日平均出入境客流量为25万人次,其与深圳火车站区域每天客流量达到80万人次……
这些,都是罗湖的骄傲。但罗湖未雨绸缪,开始向更高目标迈进。作为改革开放的策源地,深圳最早的建成区,2010年以来,深圳市委、市政府支持罗湖先行先试建设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的主平台、积极创建消费型经济综合改革实验区,并将相关工作纳入2017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市重点改革计划;2017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市重点改革计划都明确要求“罗湖创建消费型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同年10月25日,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陈国凯来罗湖区调研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情况。
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副司长王斌在致辞中肯定了深圳市、罗湖区以及全国主要消费中心城区的积极探索,并建议深圳市、罗湖区以及其他国内主要消费中心城区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消费中心城市(城区)建设,为全国试点建设国际消费中心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深圳正以罗湖为核心城区,加快培育国际消费中心,抢先布局消费新业态、新热点和新模式,为我国构建消费型经济新体制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深圳市政府将继续大力支持罗湖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核心城区,推动消费改革创新工作。”深圳副市长高自民在会上说。
消费创新罗湖先行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既必要又迫切
国际消费中心是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一国乃至全球消费资源的集聚地、消费市场的制高点。罗湖是深圳全市乃至全国消费成色最足、消费贡献最大、消费基础性作用体现得最充分的城区,消费也一直是罗湖的“王牌”。
大会上,“罗湖”成了一个高频词汇。罗湖是深圳中心城区,一区之内分布3个口岸,与境外市场无缝衔接。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也是罗湖与生俱来的基因,其拥有以金融、商贸、黄金珠宝、文化创意为特色的都市型现代产业体系。不过,罗湖的问题也不少,基础设施老化、商业空间老旧、交通拥堵等老区“痛点”突出,传统商贸业“先发劣势”越来越明显,“线上分流”叠加“线下同质竞争”的双重压力不断加剧。
罗湖深知:唯有变革,才能破局。创建国际消费中心核心区,是罗湖发展所需、问题倒逼,既必要又迫切。
目前,深圳市正在积极争取商务部等上级部门的指导支持,以罗湖区为核心城区加快培育国际消费中心,抢先布局消费新业态、新热点和新模式;发挥罗湖改革开放基因和先行先试优势,努力在振兴传统商业中心、构建互联网时代消费中心、吸引我国居民境外购买力回流、吸引境外人士来华消费四个方面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打造“全域消费”地图
“一河六圈一带”架构呼之欲出
现在的深圳罗湖,一副“全域消费”地图以及一份成熟的消费改革方案呼之欲出:以布吉河为纽带,两岸围绕着六个商业圈,圈与圈之间互有交集,地图上的图形常被大家称为“一河六圈一带”。这张地图的“全”体现在三个层次:在空间上,消费的概念将打通罗湖全域及地上地下空间,实现“全域覆盖”;在消费业态上,针对不同领域和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都达到全覆盖;在消费链条上,线下的体验、服务、物流与线上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相融合,实现消费渠道全覆盖。
这是罗湖创建国际消费中心核心区的缩影。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乔海燕介绍,早在2010年,深圳市委、市政府部署罗湖区先行先试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并制定了行动计划,在国家和省市的支持和指导下,罗湖区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协同推进消费体制改革与城市更新改革,国际消费中心城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2016年以来,在商务部、国研中心、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罗湖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划、方案、计划;2017年,罗湖部署了30项消费改革任务,其中探索消费统计改革、探索闲置旧商厦盘活路径改革、研究推动消费领域税制改革等重点任务取得积极进展。
以华润置地主导的湖贝旧改项目为例,华润置地商业地产运营管理部总经理王静介绍,“我们不是迎合当地消费需求,而是创造一个新的消费需求,其改造升级力度将远远大于南山万象天地”,湖贝未来不仅仅是对标国内,更要对标世界。
探索新路径
打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后一公里”
罗湖发展“消费”这张“王牌”取得了不少成效,但罗湖并不会就此止步。深圳市罗湖区委书记贺海涛表示,罗湖区将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指导支持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发挥罗湖改革开放基因和先行先试的优势,大力推进消费型经济改革创新的各项任务。努力在振兴传统商业中心、构建互联网时代消费中心、吸引我国居民境外购买力回流、吸引境外人士来华消费四方面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打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后一公里”。
“说到巴黎,我们就会想起香榭丽舍大道;谈起纽约,我们自然也会想到第五大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大型的国际消费城市必然要有消费产业高度聚集的发展载体,罗湖聚集了很多消费资源,这里的商业发达又与国际接轨,“罗湖在深圳发挥了重要的消费示范引领作用,其创建国际消费中心核心区获得了很多政策的支持,目前罗湖的举措也符合发展需求且贴合国际共性,我们非常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罗湖区与黄浦区、江汉区、洪山区、锦江区、天河区6个传统商贸大区在会上分享了推进传统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老旧商业街区(步行街)改造的经验,探讨破解消费发展瓶颈制约的方法路径。
“天河和罗湖很像,都是只有数十年历史,但发展却都十分迅速”,广州市天河区商务和金融工作局局长张海波告诉记者,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带动下,未来片区内的消费中心将共同发展,形成协调互动的格局,“这在全球都是非常有竞争力的”。
记者还从会上获悉,经过前期充分酝酿与沟通,罗湖区人民政府与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深圳市零售商业行业协会、华润置地(深圳)有限公司、中青旅实业(深圳)有限公司、天虹商场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华侨城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佳兆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新世界中国地产有限公司、深圳市人才集团有限公司等11家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意向,在大会现场,罗湖区与上述单位正式签约。
罗湖区经促局局长周建军:对标国际一流 “取经”兄弟城市
打开罗湖“全域消费”地图,“一河六圈一带”的空间布局一目了然:布吉河由北至南串联居住区、知名商圈和公园,如何充分发挥其空间优势是罗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周建军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罗湖区领导、城市更新局和规划部门对标了很多国际中心城市和著名城市,先后选取了韩国清溪川、新加坡河、芝加哥河作为参照系,结合罗湖区的实际情况,计划把布吉河沿线打造成黄金休闲水岸。“目前城市更新局在进行国际招标和设计,我们希望结合市里实施的布吉河综合治理和广深铁路沿线治理,参照纽约高线公园、芝加哥千禧公园,把我们的铁路上盖或者下沉,打开布吉河两岸的空间,布局创意文化、创客、精品等新兴业态,把黄金水岸释放出来。”
分布在布吉河两岸的六大商圈各具特色,在周建军看来,每一个商圈都可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特点,探索出适合罗湖发展的新方式:东门的转型升级就采用了“针灸式”的定点改造方法。罗湖把创新元素融入东门传统商圈,“近几年,全球的创新创业力量日益向成熟社区渗透,纽约也提出‘硅巷’概念,我们便在东门开展探索”;对于拥有百万客流的人民南(火车站)商圈,罗湖则将充分发挥医美产业集聚效应,“我们希望借鉴韩国经验,让来罗湖的人完成医疗美容后,还停留数日继续体验消费。”
除了对标纽约、芝加哥等发达城区,罗湖还积极向兄弟城区学习,与罗湖一河之隔的香港成了罗湖最先学习的对象。向香港学习什么?周建军表示,香港优秀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市场网络都是值得学习的。他透露,罗湖期待更多本地商圈与香港优秀企业达成合作,通过多种形式推动片区城市更新和商业转型升级,“可以委托港企进行部分商业资产的运营管理,包括做一些商业发展的规划指导等,我们希望和香港在各领域都能开展有实质性合作的项目。”
此外,罗湖也向上海、广州、武汉、成都等兄弟城市“取经”。比如在上海,淮海路依托龙头企业打造商旅文融合发展的项目,便值得人民南、蔡屋围等有志于打造标杆性项目的商圈学习借鉴;成都太古集团打造的复古街区项目,可以借鉴到湖贝、东门的改造升级中。“国内部分商圈的商业底蕴和历史底蕴都比罗湖深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周建军说。
“不是所有消费都要在本地完成”
培育消费新动能的过程中要结合深圳的产业特色。深圳是制造业强市、创新强市、高科技强市,从这个角度来讲,深圳大力发展大消费产业,要将驱动大消费产业发展的现代供应链作为主攻方向。在城市消费方面,深圳与香港要形成错位发展,发挥香港消费的外溢效应,尤其在标准、质量方面,再加上良好的诚信环境建设,把深圳和香港共同打造一个全球性的、更有影响力的消费中心。此外,在打造国际消费中心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生活性服务业。
深圳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首先在消费上要提质;其次在国际上要拓展;再次要注重便利化程度的提高。
中国市场学会原理事长、全国商业网点建设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凤凰财经研究院学术顾问高铁生:
建议深圳举办类似达沃斯和博鳌论坛这样有影响力的高端论坛,如“世界改革论坛”“世界特区论坛”等,让深圳成为世界性的经济组织所在地,提升城市的凝聚力、知名度、美誉度,有人说“深圳一星期等于硅谷一个月”,希望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这件事情上,深圳的一个星期也能抵国外著名城市的一个月。
深圳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香港可在财税、金融信贷、物流规划、城建等方面为其提供借鉴。消费中心不是简单的中心,更是一个平台,不一定所有消费都要在本地完成,可以通过罗湖销往其他地方,不一定整个产业链都要聚集在一个中心,抓住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即可。深圳要打造国际消费中心,最好能把全球最优质、最有竞争力、最有性价比的服务和产品,通过该中心、该平台链接到世界各地。
专家建言:消费转型升级,罗湖底气何在?
打造国际消费中心核心区,罗湖有底气。
作为经济特区的发源地,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罗湖的消费底蕴和商业底蕴全市最深厚。以现代服务业为绝对主体的经济体系,使得罗湖以58%的消费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GDP)远远高于深圳的平均水平,甚至高于北京、上海等消费城区。
罗湖不光拥有“逆天”的消费能力,还有吸引外来购买力的魅力。罗湖用9%的人口支撑起了深圳21%的消费总量,这意味着来罗湖消费的人口比罗湖本区消费的人口更多,消费量更大。如今,罗湖的消费影响力已经辐射到全国乃至东南亚。
打造国际消费中心核心区罗湖也很谦虚。
对标国际著名城市,向兄弟城市学习,罗湖在一次次分析比较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脚本”。像中医一样“针灸”东门,选取韩国清溪川、新加坡河、芝加哥河作为参照系,结合罗湖区的实际情况,把布吉河沿线打造成黄金休闲水岸。向首尔明洞学习,在人民南片区形成医美产业集聚效应。上海淮海路依托龙头企业打造商旅文融合发展、成都太古集团打造的复古街区等典型案例,均被罗湖借鉴到各大商圈的升级改造中。
创新基因已经深植于罗湖,先试先行是罗湖的精神,提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核心区,则是罗湖对自己的精准定位。有基础、有底蕴的商业老区,在面对消费转型升级的浪潮时,结合自身特色迅速作出反应,顺势而为。一个处处都是消费流,人人都是消费者,时刻都有消费产生的全新罗湖,值得期待。
采写:记者 苏梓威 见习记者 祁觊 策划:吕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