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特别合作区:时刻“望鹏”创新完善飞地模式

2020年01月24日11:50  来源:深圳特区报
 
原标题:时刻“望鹏”创新完善飞地模式

  在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下称深汕合作区)城市中轴线上,有一座山峰形似大鹏,名曰望鹏山。作为深圳第“10+1”区,这座正在加速崛起的滨海新城放眼世界、胸怀湾区、时刻望鹏,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

  “深汕合作区是站在深圳这座巨人的肩膀上再造一座新城,承载着创新完善、探索推广飞地经济管理体制机制的历史使命,只有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发展,才能交出优异的答卷。”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产耀东表示,深汕合作区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实干再造新城”为发展理念,以“规划引领、基础先行、平台带动、产城融合”为发展思路,矢志打造深圳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奋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粤东沿海经济带新中心、深圳自主创新拓展区和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

  规划引领 一张蓝图绘到底

  一张白纸可以绘就最新最美的图画。深汕合作区468.3平方公里的土地,1152平方公里的海域,资源禀赋、交通区位均得天独厚,正是开拓者眼中的创业热土。

  “规划是深汕合作区超前发展的前提,只有规划好,才能引导发展、规范发展、促进有序发展。我们务必抢抓‘双区驱动‘战略机遇,通盘谋划、统筹推进规划编制,通过高标准、高水平的规划,谋划好‘成长坐标’,保护好‘城市基因‘,把握好‘时代脉搏’,才能推动新城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在深汕合作区2020年工作会议上,产耀东再次强调,深汕特别合作区要将一张蓝图绘到底。

  “设计方案站位高,对小镇的定位清晰,规划布局基本合理,以生态为导向的设计理念值得赞赏。”在2019年10月举行的深汕合作区小漠湾文旅创新小镇国际专家研讨会上,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吕斌对这个小镇的定位和概念设计给予高度认可。

  2019年,深汕合作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以国际视野高标准做好规划设计,坚持在规划中统筹、在统筹中规划,全面开展总规、组团规划、控规、专规和概念城市设计等规划编制工作。编制《深汕特别合作区总体规划纳要(2017-2035年)》,并获市政府常务会通过;完成小漠湾文旅创新小镇概念规划等控规详规6个;集聚全球智慧,开展中心区概念城市设计、滨海地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累计完成规划编制45项。

  2020年,深汕合作区将开展一河两岸(赤石河两侧)城市设计全球咨询,启动全区组团空间规划,完成综合交通规划、高铁深汕站交通枢纽规划、西部组团控规和东部组团深汕湾机器人小镇控规,以及启动全区全域村庄规划和农村居民点规划、完成保障性住房发展规划等工作。

  产业集聚 “质”造深汕

  鲘门高铁站东,泗马岭水库南。一年多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野,如今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机器人小镇,并已纳入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示范区和三大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去年10月9日,小镇首发项目——深汕湾科技城实现主体结构封顶。今年春节前记者走访时,看到工人们忙着进行外立面及内部装修施工,据项目负责人介绍,预计下半年可投入运营。目前,小镇已引进三宝机器人产业园、天鹰智能农业物联网无人机生产基地、控汇智能工控机等11个机器人产业项目、2个加速器项目,同时储备了20余家优质企业。

  在鲘门片区三面环海的百安半岛,深汕海洋智慧港跃然而出,如今项目的5栋产业办公楼已全部实现封顶。项目将以海洋科技产业与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重点发展水下机器人、无人船、深海传感器等关键装备。

  实体经济是产业新城的发展之基、兴盛之源。

  深汕合作区重点发展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力推“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智慧+运用”发展模式,坚持重大项目、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规模集聚项目“三个优先”,着重建设好“一区一镇一港一网”,“一区”即鹅埠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一镇”是深汕湾机器人小镇,“一港”是深汕海洋智慧港,“一网”是加快布局工业互联网,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截至目前,全区已供地产业项目共89个、其中已投产项目26个,计划总投资超490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900亿元,预计年税收67亿元,将提供6.3万个就业岗位。2019年,深汕合作区新投产产业项目超过此前七年的总和。2020年,深汕合作区将实施“产业项目投产增效攻坚行动”,推进三方无人船等34个项目竣工投产,同时研究出台有关政策,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构造产业大平台,发展总部经济。

  产城融合 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这是一个圆梦的地方,不仅宜业也很宜居,城市配套起点非常之高。”毕业于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的徐怀洲博士不远千里,加入了深汕合作区智慧城市研究院,憧憬与这座正在崛起的滨海智慧新城共成长。

  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深汕合作区高起点、大手笔地补短板、增供给,筑巢引凤,打造民生幸福标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安居”是“乐业”之本。2019年底,深汕合作区明确了“双六十”人才保障体系,保障性住房用地面积不低于总住房用地面积的60%,保障性住房建筑面积不低于总住房建筑面积的60%(人才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各占20%)。目前,深汕合作区已开工建设深耕村、海逸村等10549套保障房,深乐村、深颐村等6万多套保障房正加快推进;临安里、临邦里、临富里、临泰里共8588套公共租赁房,预计2020年11月底前投入使用。至2035年,全区将建设住房约40万套,其中保障性住房23.84万套、商品住房16.28万套,可以支撑上百万人口的宜居。“深汕合作区的公共住房在地段、配套、环境等各方面都可与同类商品房相媲美,甚至在建筑品质上有所超越。”区住房建设和水务局负责人表示,深汕合作区在起步创业期就拿出大批优质土地用于建设公共住房,就是要“为人才建好家”、“建好房,等人才”。

  教育是民生之基。深汕合作区大手笔规划教育小镇、科教走廊,如今占地约75公顷的深汕高中园已确定选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南山外国语学校深汕初中部、小学部今年9月将正式招生。科教走廊项目自北向南分别为中外特色学院组团、职业教育组团、技术转化组团、高中教育城组团以及城市大学组团,将为深汕合作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医疗是民生之需。北大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已于去年6月开诊,备受关注的北大深圳医院深汕院区(一期)已经确定选址并启动建设,规划床位400张的深汕中医院也在积极谋划布局之中。

  147米高的东部大厦开始招商,211米高的绿地中心日渐“长高”,赤河生态公园一期项目开业运营,万象影城入驻营业,英达斯瑞公园、望鹏山公园、小漠湿地公园项目相继启动……“过去一年多,家门口的变化之大,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深汕合作区越来越有范儿了。”鹅埠片区蛟湖村村民叶燕婷的这番感慨道出了每一个深汕人的心声。(记者 石义胜 林捷兴)

(责编:胡苇杭、陈育柱)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我们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