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儿女

福歌

2021年05月12日19:46  来源:深圳特区报
 
原标题:红安儿女

  插画:同春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篇题为《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的报告文学,让我的家乡——湖北省红安县一夜之间,闻名遐迩。这篇作品,开篇就写道:

  “这里过去叫黄安,现在叫红安。地理教科书上说,这里属于大别山的东段。这里曾是红四方面军的大本营,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队列中,曾经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红安人;每四名英烈中,就有一名红安籍。从这里走出了二百二十三名将军,产生了两任国家主席董必武(代主席)、李先念。”

  著名文学评论家冯牧当时评论说:“这篇作品,以清新洗练、刚健多姿的描述,使我们看到了‘红安人’坚强的心、善良的心和富有无限创造力的心。”同时还说:他们手执简陋的武器,“同武装到牙齿的敌人作战,只用了二十来年时间就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人民共和国;但是,当他们以同样的忘我精神来和另一个敌人——‘穷困’作战的时候,却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才打开了迈向‘小康’生活的大门。这就是红安人民的历史,这也可以说是全中国人民的历史”。

  时隔三十六年,在建党一百周年、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重读军旅作家所国心、董滨采写、《解放军文艺》刊登的这篇报告文学,抚今追昔,感慨良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那一代将军和英烈离我们渐渐远去了,然而,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气节和功绩,将世世代代昭示信仰之美、使命之重、英雄之气、志向之崇。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一百年来,无论是顺利还是挫折、甚至失误,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建设年代,英雄的红安儿女,始终都一往无前,前赴后继,接续奋斗。在著名的武汉火神山医院抢建战场上,其建设主力军,即有3000多名来自红安!他们当中,有不少人还同时调配参加了雷神山医院建设。在新冠来袭的特殊时刻,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冒着严寒,逆向而行,与死神赛跑,令世界称奇!这绝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红安人“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精神品格的鲜活印证。

  从夺取革命胜利、到打开小康之门、再到实现全面小康,这一百年的红安史,是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一个缩影。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我们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时刻,作为革命老区和摘掉全国重点贫困县帽子的红安县一名游子,作为深圳经济特区的一名对口帮扶干部,重读《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怎不令人心情激动,心灵震撼,再一次受到洗礼?怎不令人深思:红安及每一位红安人,将怎样不负新中国首个以“红”字命名的县——这份褒奖和殊荣!既要自豪这里走出了200多位将军,更要铭记这里为革命长眠的14万英雄儿女!

  感而填词一阕:

  江城子·重读报告文学《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有感

  三支主力战旗扬,漫山冈,卧疆场。亮剑惊沙,铁血吐衷肠。九死一生犹未悔,先烈志,怎能忘!

  将军两百是同乡,耀星芒,照前方。小小铜锣,当可奏安康!但愿九泉灵有慰,红土地,永留芳。

  注:1.“亮剑”,电视连续剧《亮剑》主人公的主要原型,就是红安籍将军王近山。

  2.“惊沙”,同名电影《惊沙》,讲述了1937年,红安籍将军秦基伟临危受命,率领300多名西路军战士,困守孤城3日,最终胜利突围。

  3.“铜锣”,传唱至今的《黄安谣》唱道,“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责编:陈育柱、李语)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我们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