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产业发展先机 深圳找到蓝色动力

2021年05月18日09:02  来源:深圳商报
 
原标题:抢占产业发展先机 深圳找到蓝色动力

盐田港一角。深圳商报记者 黄顺 摄

  未来之城,海洋之城。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指出,未来要前瞻布局六大领域,深海深空就在其中。刚刚出炉的2021深圳政府工作报告中,“海洋”一词多次出现,包括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能级,加快筹建深圳海洋大学等。

  如何建设这座海洋之城?今年的市两会上,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围绕产业、立法、人才等多个方面,带来不少建议。

  建海洋产业集聚区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到,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

  海洋专家张春宇博士曾表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需要符合六个要求:全球航运中心,全球海洋科技中心,具有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和在全球海洋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对此,市人大代表郭丽认为,深圳可以从三个方面发力。

  第一是大力引进海洋人才。她表示,走在前列的青岛,拥涉海科研机构26家,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这方面深圳可学习青岛经验。

  第二是提高深圳海洋生产总值水平。据统计,2019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2600亿元,约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0%。而从全省来看,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为2.1万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0%。“深圳海洋生产总值仅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2%,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郭丽表示。

  此外,郭丽认为,深圳建设海洋中心城市,一个完善的海洋产业集聚区不可或缺。她建议,全面发挥盐田港口效应,以港口物流为基点,推动海洋产业发展。

  发展海洋科技产业集群

  “深海一号”、“蛟龙号”、“天鲲号”、无人船、仿生鱼、人造“眼”……去年的“海博会”上,不仅出现不少国之重器,来自深圳的企业、院所也纷纷带来自己的最新成果,展现了深圳经济发展的强劲“蓝色动力”。

  深圳在海洋科技方面下足了功夫。此前,全球首款硬衬底海水淡化芯片技术在这里研制成功,于2020年3月份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芯片含有全球首创技术不少于5项。此外,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崔允端博士告诉记者,其团队研发的自主学习无人船控制系统,可应用在大部分型号的船只上,目前已做到自主抵抗四级海风和一米海浪。

  科研成果亮眼,海洋经济企业也不断涌现。据悉,去年的海博会上,深圳“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的多条海洋科技创新走廊揭开面纱,规划蓝图正式公布,并邀请全球海洋经济企业总部入驻。

  市政协委员彭颖表示,深圳已在海洋科技方面取得不少成果,接下来需要促进成果转化落地。为此,她建议设立海洋科技创新发展基金,对已经取得国家发明专利的相关技术,予以资金奖励。此外,鼓励银行对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予以贷款优惠政策,并鼓励保险企业实施“专利保险”。

  彭颖特别提到,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走在全国前列,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鼓励其与海洋科技深度融合,打造海洋科技电子产业集群。

  推进海洋经济立法

  深圳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需要政策法规提供规范。在市政协委员吴鹏程的提案中,一口气带来了4条与海洋立法有关的建议。

  海洋经济是开发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空间进行各类产业活动的总和。此前,江苏率先推出《海洋经济促进条例》,开启了地方先例。吴鹏程建议,深圳也应出台相关法规,推动海洋经济由近岸海域向深海延伸。

  海洋情况复杂,涉及海水、生物、底土、水面、空中等多个资源,对其进行全方位开发的难度可想而知。吴鹏程表示,关于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立法也有待完善。此外,在海洋生态方面,为合理科学开发资源,需要出台相关规定,将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保护措施纳入立法范围。

  海洋科技创新还具有投入大、风险高、关注少的特点。为进一步激励科研人员,吴鹏程建议,通过立法来保障其专利权,对于在推进海洋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核心关键技术,给予支持。(记者 袁斯茹)

(责编:刘淞菱、陈育柱)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我们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