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深圳频道

40年,他们用汗水和智慧将南海小渔村建成国际化大都市——

深圳:劳动创造奇迹

吕绍刚  王星 李申
2022年04月30日07:57 | 来源:人民网-深圳频道
小字号

远眺位于深圳宝安区的“湾区之光”摩天轮。谢莹摄

  4月下旬,深圳微风拂面,空气清凉。行走在美丽的花园城市里,干净整洁的道路,几步一遇的公园让人心旷神怡。

  作为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深圳创造了无数奇迹。40多年来,在深圳这座“创新之都”,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充满活力,斗志昂扬。深圳的建设成果,也成为“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的真实写照。

2006年7月,深圳友联船厂工人。郑丽萍摄

  “高要求让这座城市仍在不断向上生长”

  从深圳罗湖出发,沿着深南大道一路西行。全长25.6公里的道路两侧,此起彼伏、层峦叠嶂的各式建筑群与天际浑然一体,勾勒出城市发展的动人轮廓。

  “走过这么多城市,深圳的城市天际线在我心中是最美的。”今年58岁的中建钢构工程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陆建新,尽管已经在这条城市主干道上穿行过无数次,但车窗外的景观仍令他流连忘返。

  1982年,工作不到3个月的陆建新便接到任务来深圳,为我国第一栋超高层建筑——160米高的国贸大厦项目进行施工测量。当时,建筑专业出身的他见过的最高楼只有5层。

  “80年代初深圳都没几栋楼房。”陆建新回忆,那时候工地上住的是用毛竹、油毡临时搭起的工棚,虽然条件简陋,但这样的生活却令他兴奋不已。“对于一个学建筑的人来说,最吸引人的不就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吗?”

1999年4月,深圳福田一名工人在酷热天气下喝水解渴。郑丽萍摄

  以国贸大厦为起点,陆建新开始了与摩天大楼的不解之缘。

  从383.95米、曾刷新“亚洲第一高楼”记录的地王大厦,到441.8米的京基100大厦,再到600米高的平安金融中心,40年来,深圳每个时期标志性建筑背后,都留下了他的汗水与付出。

  “深圳的快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高楼建造的机会,再加上技术手段的摸索总结和实践积累,中国的钢结构施工技术水平突飞猛进,已跻身世界一流。”陆建新表示。

  今年1月26日,陆建新带领团队修建的深圳坪山高中园项目,历时196天建设迎来主体结构封顶。

  这些年,擅长超高层钢结构建筑的陆建新,工作内容和以往相比有了一些变化:摩天大楼项目越来越少,医院、学校等民生项目在工作中的占比越来越高。

  以坪山高中园项目为例,该项目要达到“拎包入住”的标准。比如音响、投影等教学设备,体育场、图书馆等配套设施,都要修建和调试好。“相比盖高楼,现在的要求和难度反而更大。”陆建新说。

  “业务的转变,表明深圳的城市建设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他认为,现在深圳降低了对城市建筑物理意义上的高度追求,但城市发展的质量高度却在不断提升。“正是在这种高标准的要求下,40多年过去,这座城市仍在不断向上生长。”

2010年3月,深圳北站建设者。郑丽萍摄

  “‘深圳速度给无数年轻人带来精神鼓励”

  “手套、安全帽、安全绳大家再检查一下,千万不要疏忽……”4月18日7时30分,随着早班安全教育的结束,深圳光明科学城启动区负责幕墙和室内装潢的工人们,在韩均的带领下,又开始了一天紧张忙碌的施工。

  尽管有着10年建筑经验、已经在工地上忙活了一年多,韩均至今对项目的建设速度,仍感到有些难以置信:从一片荒草地和小水塘,到建成占地3万多平方米、以五栋高楼为主体的科学城,这个项目仅花了三年多时间。

  目前启动区建设的总进度已完成97%,基本实现“五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由于项目结构特殊,施工不能往上同步复制,要达到五天一层,比当年深圳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的施工难度更大。

  韩均感叹,这个项目不仅结构复杂,内部还有大量需要精密布置的实验室、科研仪器。“受到疫情影响的情况下还能如此高效地施工,以前总听说‘深圳速度’,来光明工作后才让我长了见识。”

  在他看来,光明科学城的建设速度可以归功建造体系好、技术熟练度高和细节工作足。“不过我体会最深的,还是每个人身上的那股子冲劲,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样子。”

  2012年,韩均只身一人离开四川老家来到上海,开始了建筑工人的“学徒”生涯。

  “刚到工地时虽然什么也不懂,但我知道工作绝不只是为了混口饭吃。”他回忆,自己那时很勤奋,无论是木工、绘图、还是测量,项目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学得很用心。“因为我坚定地认为,即使是农民工,自己也要学得一技之长。”

  短短两年时间,韩均迅速从新人成长为一名老手。2016年来深圳发展时,他已经走上技术管理岗位。

  “很庆幸自己在年轻的时候没有虚度光阴。”韩均说,深圳这座城市和自己非常契合,年轻、有干劲、敢闯敢拼。“这座曾经诞生过无数奇迹的城市让我学到了很多,‘深圳速度’也给无数年轻人带来精神鼓励。”

  如今,随着光明科学城项目建设逐渐进入尾声,外观日渐靓丽,韩均感到与有荣焉。“作为普通工人,很荣幸能为‘深圳速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未来我也要继续努力,继续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他说。

深圳地铁1号线修建现场,工人夜间施工。郑丽萍摄

  “地下‘长城’让城市边缘变得触手可及”

  4月19日,深圳地铁13号线北端工地,上屋北站主体结构施工进入尾声。施工现场,中建八局深圳地铁13号线四工区项目总工詹兴家与监理工程师正在对上屋北站高支模进行验收。

  2010年毕业于湖南工业大学的詹兴家,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的12年里,虽然曾干过公路、机场、市政等不少工程,但负责地铁建设还是头一回。

  深圳地铁13号线四工区包含13号线宝安段人石站、罗租站、宝石路站、上屋北站4座车站和罗租主变电所。这一段最深的基坑有24米深,大约相当于8层楼高,施工里程长7.2公里。项目不仅征拆面积大,还面临着过河穿塘等各种难题。

  “困难虽然多,好在我们都一一克服了。”詹兴家说,地铁区间常年在地下施工,环境闷热,加上深圳夏天湿热多雨,工人24小时排班作业,大晚上也要打照明加紧施工,很是辛苦。凉茶、绿豆水是施工现场的常备物品。

  在詹兴家看来,地铁就是城市里的地下“长城”。像血脉、触手一样四通八达,让城市边缘变得触手可及,给城市的发展、居民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便利。“我常常和工友们聊天,能感觉到他们内心充满自豪感。”

  中国电建深圳地铁12号线土方工程现场工人万东平的感受则更加直白:“这也是我们工人一点一点搬出来、造出来的。想象这地铁通了以后乘坐,这个城市的建设也有我们参与,有点满足、骄傲。”

  万东平2019年来到地铁12号线项目。由于工期紧张,这两年多来,他几乎每天都是两点一线,也没怎么到深圳走一走、看一看。“等这个项目完工,我也想坐着地铁走遍深圳,看看自己参与建造的美好风光。”他说。

  2004年底,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开通,线路全长21.866公里。到2021年,运营里程已达431公里(含有轨电车),线网密度位列全国第一。2022年底,深圳地铁运营里程将突破500公里。随着总里程增长,地铁路网四通八达,市郊至市中心通勤时间不断缩短,市民幸福感将不断增强。

  “家人现在住在惠州。我也好几个月没有回去看看老婆和两个孩子了。”詹兴家说,“未来深圳地铁21号、16号线都将延伸至惠州。希望地铁继续高效建设,也早日实现我坐地铁到家的心愿。”他笑着说。

俯瞰深圳宝安滨海文化公园。宝安区委宣传部供图

  “城市建设要构建与市民产生情感连接的空间”

  4月17日傍晚,深圳西海岸边,凉风徐徐。夕阳下,连城达海的滨海廊桥宛若一道“彩链”,将滨海文化公园、“湾区之光”摩天轮、宝安体育馆等文化地标一一串联,绘就一副海城共融的美丽画卷。

  “这些年宝安城市面貌的变化翻天覆地。”在深圳工作已20年的梁少武感慨,2001年他大学毕业来到宝安区城管局时,宝安大道才建好不久,道路以南靠海的区域就是一片大工地。“作为一名深圳市民,也是滨海文化公园建设的参与者,每次来我都挺骄傲的。”

  20多年来,梁少武辗转多个岗位,一直从事着绿化管理、公园建设相关的工作。

  “我参与过不少项目,滨海文化公园是我心里印象最深刻、最满意的作品。”梁少武认为,它的特殊之处在于体现了城市建设理念从追求功能建设、经济价值,向追求文化品质和民生服务的转变。

  走进滨海文化公园,争相盛放的鲜花连成花海,在海风吹拂下一派生机。八座连廊将商业综合体与公园紧密相连,实现大自然与城市的无缝对接,模糊了游客的边界感。

  项目规划之初,就将商业体和公园作为整体,统筹建设,完善了配套服务,使其能同时满足游客观景、购物、用餐等各类需求。

  “能观海、能购物、能体验美食,超赞!”宝安区居民陈诚来到滨海文化公园“打卡”后,在朋友圈晒图并配上这些文字,一下子引来不少好友点赞。

  “公园的核心是给人使用。”梁少武说,城市建设的标准,与人对城市的需求息息相关。一座城市在建设起步阶段追求的是功能齐全。“比如建公园,过去我们的思路是建起来就行,现在则要全方位打造精品。”

  滨海文化公园内分布着12个单体异形钢结构构件,流线型的线条与海水的波浪形态交相呼应,处处体现设计之美。其中3个“蘑菇”状凉亭单体构件,由3万多根不同的钢材组成,安装时每一根都要根据编号一一对应,颇费功夫。

  “大到一个构件,小到一块地砖,只有抱着精益求精的态度,才能建设得更细致、更有温度。”梁少武表示,“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城市建设也要构建与市民产生情感连接的空间,这样才能继续吸引更多的人才,在未来创造更多的奇迹。”

(责编:李语、陈育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