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代表委员建言提升青少年课外教育品质

▲海滨实验小学深圳湾部的一些学生放学后在校接受课后延时服务进行舞蹈培训。 资料图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教育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精神面貌。教育是一项复杂的课题,不仅功夫在课堂,功夫也在课外。我们应该如何整合各类资源,在课外给予青少年更好的素质教育资源和渠道?对于无暇在课外陪伴青少年的双职工家庭,应该如何提供更普惠优质的社会支持?在正在召开的深圳市两会上,不少代表和委员都关注青少年课外教育的话题,从假期托管、延时服务、社会教育资源协同等角度建言献策。
市政协委员汪娱:
青少年场馆设立“青少年儿童社会实践联络处”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应该由学校、家庭、社会协同链接社会资源,共同探索育人。”市政协委员汪娱认为,近年来,我市在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协同机制不够健全、社会资源不够开放、赛事组织和校外实践活动缺乏公益性等问题。
她建议政府梳理一份“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体系清单,整合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劳动教育、志愿服务、法治教育、安全教育等资源,为学校带领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开拓更多的渠道和平台;鼓励科技、艺术、体育、安全、法治等文化事业单位和场馆设立“青少年儿童社会实践联络处”,配置讲解员,并面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
此外,针对赛事和活动的公益性不足问题,汪娱建议政府统筹招募符合条件的社会机构积极参与竞标,建立各类别优秀社会机构资源库,供学校进行赛事、开展校外实践活动选择。
市人大代表袁志雄:
教育部门牵头建立“三专”托管机制
今年市两会上,市人大代表袁志雄关注青少年假期托管问题。他说,目前我市青少年假期托管公共服务供给仍有较大缺口,供不应求现象突出;同时,家长普遍认为部分私营托管服务机构存在收费标准不明确、食品安全缺乏保障、师资素质参差不齐、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袁志雄建议,我市应扩大假期托管公共服务供给规模,由教育部门牵头建立“专业场所+专业人员+专业服务”的“三专”托管机制,将假期托管服务逐步推广至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同时,相关部门可引导专业社会资源积极参与托管服务,推动“爱心暑托班”等向街道、社区覆盖,为更多困难家庭子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来深务工人员子女群体提供专项托管服务。
此外,袁志雄建议出台青少年假期托管服务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明确假期托管服务标准,督促私营托管服务机构严格落实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师资准入、收费标准等管理制度,定期会同市场监管部门组织执法检查,监督推动假期托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市政协委员李小龙:
探索课后服务“积分制” 灵活减轻教师负担
近年来,深圳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进课后服务工作,既满足了多数家长接送便利的需求,也减轻了学生及家长的家庭课业负担。然而随着该项服务工作的推进,也衍生出学校教师压力过大、教学教研时间不足、课后服务形式单一等新问题。对此,李小龙委员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障课后服务质量和效果,指导全市对义务教育学校严格按照每生每年1000元的标准进行经费保障。
除了经费支持,他还建议我市推行课后服务“积分制”。他说:“学校可以把老师参加课后服务时间折算成‘时间积分’,用于教师在本学期内‘兑换’相应假期,探索‘无理由休假’‘关爱假’等,或者允许教师按照实际情况适当提前离校或推迟到校。”同时,他建议学校在确保校内教师为主力的同时,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广泛聘任退休教师、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作为补充。(记者 许娇蛟 周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