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深圳频道

袁晓江:让亲历者讲改革开放

2023年11月01日10:55 | 来源:罗湖区政协
小字号

原标题:《深圳特区报》刊发书评:让亲历者讲改革开放

袁晓江

  在我国改革开放45周年之际,由政协深圳市罗湖区委员会主编的《难忘那些春天的故事——口述罗湖》(上下册),近日由深圳出版社出版。阅读这部书,仿佛又回到深圳改革开放那个火热的年代,让人思绪万千、激情澎湃。

鲜活厚重的史料

  早在一年前,罗湖区政协主席柳光敏与同事们就策划用口述的方式,回忆深圳经济特区一些重要事件。区政协成立了工作班子和专家评审组,先列出罗湖区从1979年到2019年改革开放一些重大事件,再由亲历者口述回忆,然后整理成文章在《深圳特区报》发表,这些文章还在一些其他重要媒体发表,并制作成音像。笔者有幸成为专家评审组的成员,参与了部分工作,先前已经发表过的50位口述者的回忆文章都拜读了,深感形式之好,反响之好,史料之好。

  罗湖是深圳经济特区启动之区,是改革开放的起源地,有着极为丰富的改革开放史料。笔者曾任罗湖区人民南商圈党委第一书记三年多时间,提出把人民南一带建成“改革开放露天博物馆”,建成改革开放教育基地,这个想法得到广泛认同并成为现实。人民南路是罗湖区南北向主干道,南连接罗湖口岸和深圳站,北连接深圳东西向主干道深圳大道。正因为这种地理位置优势,人民南成为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第一块工地。目前保留了大量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史迹,如国贸大厦、罗湖口岸、文锦渡口岸、深圳站、罗湖桥、渔民村、罗湖村、侨社、南洋银行等,其中罗湖口岸、深圳站、罗湖桥有一百多年历史,罗湖村有一千多年历史。

  收集整理文史资料是人民政协的重要职责。罗湖区在改革开放中的独特地位和丰富史料,让罗湖区政协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他们怀着强烈的使命和责任感开始了这个浩大的工程。纵向按时间顺序,从1979年到2019年,涵盖了40年的改革开放;横向是重大事件,包涵了罗湖区改革开放各方面的情况;人物很有代表性,老、中、青都有,他们来自经济、文化、社会等各行各业。由于史料之鲜活和珍贵,文章发表后影响很大,反响强烈,一些文章被学习强国、光明网、《人民政协报》等权威媒体平台刊登转载,口述的方式深受读者喜爱,其史料成为学者们研究深圳的重要素材。

重温火热的时代

  《口述罗湖》最突出的特点是“口述”,这种方式有人物、事物和故事情节,让亲临者来讲述,精彩纷呈的故事使读者身临其境、难以忘怀。其史料的丰富和真实,适合于收藏和研究。

  《口述罗湖》上册开篇第一位讲述者是蒋开儒。他是一位东北汉子,退休了才来深圳创业,是《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的词作者,这两首歌唱响全国、家喻户晓。蒋开儒第一次来深圳是1979年过境到香港,经过罗湖口岸,走着田埂踩着砂石路,这是他对深圳的第一印象。再次来到深圳是1992年,印象里的那片水田已经盖起了一片摩天大楼。他回忆说:“这个速度太快了,这个对比太鲜明了。”他就用1979年与1992年进行对比,写出了《春天的故事》。这首歌用简洁的歌词反映了深圳改革开放的历程和巨大变化,抒发了对邓小平的崇敬之情,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蒋开儒说,改革开放这么多“中国第一”都发生在罗湖,我创新的很多歌都诞生在罗湖,这不是偶然的。他说,罗湖的变化,是中国改革开放、是中国梦实现伟大进程的一个缩影。罗湖有创新的基因,直到今天,罗湖的形象、观念、思维仍然在不断更新,也总是促使我不断与时俱进去创作、创新。

  《口述罗湖》下册开篇第一位讲述者是禹国刚。他是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创始人之一,曾任深交所第一任副总经理、法定代表人,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改革先锋”称号。深圳经济特区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催生了一大批股份制企业,股票交易开始出现,建立证券交易机构是当时一个紧迫工作。禹国刚曾在日本学习过证券交易,他成为创办深交所的最佳人选之一。1990年1月,深交所筹备小组在位于罗湖区的国贸大厦3楼正式挂牌办公,不久在位于罗湖区的国际信托大厦15楼设立了深交所交易大厅,1990年12月1日,新中国证券市场的第一声交易钟声在这里敲响。禹国刚回忆说,深交所既是新中国第一家集中交易的交易所,也是第一家按照国际惯例规范化运作的交易所。当时整个开业过程很不容易,必须摸着石头过河,没有退路可言。

  《口述罗湖》上册有一位港商马介璋的故事很精彩。马介璋是佳宁娜集团创始人,曾任全国政协委员,获首届“深圳市荣誉市民”。马介璋1942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7岁时随父母到香港定居,主要从事服装产业,被称为香港“牛仔裤大王”。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初期,来深圳投资经商的绝大多数都是香港人,马介璋是最早来深圳投资的香港商人之一。1985年他在罗湖区黄贝岭创办了一家纺织服装厂,生产牛仔裤,最后形成了棉纱、纺织、染色、服装一条龙产业。随着产业扩大,洽谈接待也很多,深圳当时条件很艰苦,一个像样的酒家都没有。他在香港有一家佳宁娜大酒楼,决定在罗湖区也开一家,没有想到生意极为火爆。1992年马介璋投资10亿港元,在罗湖区建设佳宁娜友谊广场,由4座塔楼组成,集商业、办公、住宅、休闲、娱乐于一体,是深圳第一家大型的商业广场。已经81岁的马老先生还工作在第一线,笔者曾几次拜访他。马老先生说,罗湖是一块福地,几十年来一直坚守在罗湖,希望罗湖越来越好。

汲取智慧和力量

  深圳改革开放史是我国改革开放史的缩影,是党史的重要内容。罗湖区政协编写《口述罗湖》,回忆历史,重温辉煌的过去,但不是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而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从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从目前社会各界的反响看,已经初步达到这个目的。

  党的二十大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时代,深圳承担众多重大使命和责任。

  罗湖区委、区政府提出“三力三区”:创建具有世界潮流引领力的国际消费中心核心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力的深港融合发展先行区、具有国际市场辐射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湾区枢纽、万象罗湖”,奋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

  深圳经济特区和罗湖区经过40多年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特别需要新的动力。回顾深圳改革历史,以史为鉴可以获得强大动力。《口述罗湖》的出版发行,能让我们重温改革开放的火热年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建设更美好的深圳和罗湖。

(责编:陈育柱、李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