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发现367处文物

大鹏普查队在水头烟墩现场调查。受访者供图
深圳有一群“城市记忆守护者”,他们手持专业设备,穿梭于古村落、工业区遗存、革命旧址,甚至人迹罕至的山林,只为寻找那些承载着城市根脉的历史印记。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从2023年11月开始,到2026年6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深圳已完成第二阶段(实地调查阶段)工作,复查“三普”登记文物1968处,新发现文物367处。当前,深圳已进入紧张而有序的第三阶段工作。
科技赋能精准建档
四普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普查对象范围显著扩大。在宝安区,20来人的调查小组,需实地探查超过400个普查点位,工作效率尤为重要。在本土企业支持下,调查小组用上了360度全景录像设备,不仅文物环境细节、调查流程能被一一记录,不用再重返现场核查细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盐田和南山等区域,无人机与RTK定位系统是四普实地调查的得力助手。主担测绘工作的深圳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刘中海,参与了本轮普查工作中100多处实地调查,他对GIS软件和技术赞叹连连:“让不规则造型古建筑的本体范围以及周边路网完全展现在卫星图上,有助建立更直观的深圳文物电子地图,也让基础资料的收集更便利。”
踏遍荆棘守护文化遗产
“古人很有智慧,你看一些古建筑的三合土墙体,隔温保热效果比钢筋水泥还好。还有坪山区几千平方米的客家围屋,保存比较完整,主体建筑格局都没有改变。我们将这些文物修旧如旧后,向普通民众开放参观。这些都能增强大众对文物保护工作的了解和参与度,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文物活化打通文化传承的‘任督二脉’。”坪山四普工作队队长赖珂介绍道。
“70后”田武军,是本次文物普查工作的中坚力量,经历了很多艰险的普查过程。在盐田区小三洲黄豆窝的实地调查让田武军至今难忘。
“我和4个年轻队员当天寻找的古墓葬,所处地点几乎是一片原始森林,更可怕的是返程途中迷路了,还不慎撞到了野蜂窝,四五个蜂窝里的野蜂顷刻飞出,大家四散逃开,但还是有名队员被蜇到了脸。”说起那次冒险,田武军依然心有余悸。“我强令自己冷静下来,和队员非常艰难一路摸索,才终于走出大山,送队员就医。”虽遇险情,但年轻队员无畏无惧,很快又以饱满热情投入到繁杂的调查工作,令田武军感慨不已。
穿越山海追寻文化根脉
深圳“四普”普查队伍中,“50后”“60后”以经验护航,“70后”“80后”冲在一线,“90后”“00后”以青春参与、以数字赋能,为这项国家级调查带来新视角、新路径与新活力。
在山海之间的大鹏新区,资深文物普查员马骏德已在文物保护一线坚守了22年。从2008年“三普”至今,他几乎走遍全区所有角落。如今,他作为大鹏新区四普工作队队长,带领年轻队员爬山越岭、手把手传授经验。
一次调查中,他站在海拔200多米的山巅,指着残存的夯土说:“这就是六百年前守护大鹏湾的‘千里眼’——狼烟报警系统、旗军驻守点。这些遗迹,是深圳海防文化的实物见证。我们这次普查,不仅是记录文物的位置和形态,更要挖掘背后的海防历史。”马骏德说,“这些看似普通的土堆,是古代军事智慧的见证,也是深圳海洋文化的根脉。”
每一次普查都是对历史的回眸,普查员们正以实际行动,让城市的“记忆之书”更加鲜活,也让文物保护这一光荣事业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深圳晚报 记者 马君桐 赵伟君 杨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