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農歷新年即將到來,作為中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春節凝結了中國人的倫理情感、生命意識和審美趣味。深圳雖然是一座新興移民城市,老深圳人仍延續了許多傳統年俗。民俗專家廖虹雷告訴記者,“年卅晚 團圓飯”“年初一 食素齋”“年初二 派利市”“年初三 送窮日”等,都是在深過年的傳統年俗。
廿三“入年關”,除夕“點年光”
廖虹雷介紹,春節,深圳當地人稱作“做年”,“做年”有豐富的地方民俗涵義,既有過新年的意思,“做”又包含了在忙碌中迎接新年的意思。廣府人從臘月廿三“入年關”、客家人從臘月廿四“入年卦”,開始進入長達20多天的“年卦”(年關)。從“入年卦 忙洒洒”“年廿六 爆米碌”“年廿七 置新衣”,到“年廿八 洗邋遢”“年廿九 春聯年橘家家有”……年三十前,年前的各種准備工作忙碌不停。
“年卅晚 團圓飯”,年夜飯是過年的重頭戲,回家團聚永遠是這一夜的主題。另外,深圳老風俗會在大年三十舉行祭祖儀式,一年一度隆重的祭祀感恩,讓世代子孫重視和傳承這種民間文化。在這一年的最后一晚,深圳人家裡燈火長明,通宵不熄,俗稱“點年光”。“年光”要持續到年初四。如今不點油燈,有的家庭則改留一盞點燈晝夜明亮。
春節年俗多,天天有講究
大年初一,全家人都得早早起床,與家人互道“新年早晨”。一家人吃煎年糕、蘿卜糕、芋頭糕和豬骨菜干粥等早點。廖虹雷介紹,在大魚大肉的年夜飯之后,初一很多家庭選擇吃齋,菜色多以豆腐、菇類或蚝豉、發菜、生菜做的“發財好市”“生財好市”齋菜。
年初二則被深圳人視為“開年日”。初一是祭拜日,也是“齋日”,因此齋后年初二才做“開年”。開年飯要求豐盛講究,要有雞“聞雞(吉)起舞”、燒肉“紅皮赤壯”(紅潤健壯)、生菜蚝豉(生財好市)、蓮藕豬手(連連好事、樣樣順手)。飯前要用三牲、茶酒祭祀天地祖先,燃放鞭炮后全家入席。飯后,出嫁女攜夫婿和子女用籮格一頭擔餅、另一頭帶著活雞、豬肉、臘鴨、臘肉、油豆腐,“轉妹家”(回娘家)拜年。
廖虹雷說,拜年派利市活動從年初二持續到元宵節,其中隻有初三被視為“送窮日”,不適宜上門拜年。此后,年初四“行街看戲”,年初五“迎財神”,年初七“慶人日”,都是新年的重要年俗。而春節期間,深圳客家人舞麒麟、廣府人舞獅子、大鵬古城“將軍宴”等風俗,也由來已久。(記者 韓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