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向好

2020年05月28日16:58  來源:南方網
 
原標題:深圳向好

  深圳,芳齡40,很多人眼中的“理工男”。

  40年的快速奔跑,深圳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成為智造之城、創新之城。

  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又給深圳提出了“民生幸福標杆”等一系列新任務。

  一句話,就是當一個全能學霸,全面發展不“偏科”﹔

  當一個“暖男”,給市民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感,把改革紅利轉化為民生福祉。

  幸福是什麼?空閑時,岸邊散步,吹吹海風,呼吸新鮮空氣,眺望夕陽。

  剛剛過去的周末,市民老陳又來到了深圳灣公園,大海、飛鳥、野花、游人都被他拍進鏡頭裡,“藍天白雲,陽光明媚,迎面的海風吹來,令人心曠神怡。”

  五一假期中,深圳灣公園共接待市民游客590000人次,是全市公園中最多的。

  每當潮水退去,青腳鷸、白鷺、鸕鹚、鳳頭潛鴨等鳥類就會來到深圳灣灘涂上覓食,其中還有“鳥中大熊貓”黑臉琵鷺。

  每年有10萬隻以上的候鳥在此停歇和越冬,是市民親水、觀鳥的絕佳去處。

  在一座大城市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區,一棟棟“億元樓”,和紅樹林灘涂上閑適的水鳥兩相對望,構成這座城市最獨特的風景。

  發展與環境的兩難命題,深圳總能給出一個巧妙回答。

  曾經的茅洲河,水體烏黑如墨。如今,一片片九品香水蓮漂浮在清澈的河水上。

  大沙河過去雜草叢生,河道坑窪積水。現在兩岸風光秀麗,有了深圳“塞納河”的美名。

  嚴重黑臭的深圳河,搖身一變,成了珍稀候鳥的棲息地。

  經過三年治理,截至2019年底,茅洲河、深圳河、大沙河等五大河流考核斷面水質已達到或優於地表水Ⅴ類標准﹔深圳310條河流中的159個黑臭水體、1467個小微黑臭水體已全面消除。

  深圳還有著全珠三角都羨慕的好空氣。

  2019年,深圳隻有9個灰霾天,PM2.5年均值下降至24微克/立方米,是2006年有監測數據以來,首次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第二階段標准。

  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9,連續7年排名前10,在珠三角地區排名第1。

  西麗生態公園、人才公園、仙湖植物園你都打過卡了嗎?

  深圳不僅有78816.39公頃的森林面積、高達39.78%的森林覆蓋率,還達成了“千園之城”的成就。

  這意味著隻要你走出門,500米內可達社區公園,2公裡內可達城市綜合公園,5公裡內可達自然公園。住在深圳,就像住進了公園裡。

  在2025年前,深圳將建成1000公裡碧道。一條條碧道,將把青山綠水的詩意,與現代化城市生活勾連在一起。

  深圳是年輕的城市,卻也是一座適合“養老”的城市。

  在福田地鐵站,69歲的張先生第一用深圳智慧養老頤年卡刷卡進閘,享受到老年人免費乘車優惠。

  這比過去找工作人員核對年齡,走專用通道要快捷不少。

  目前,已經有30萬深圳老人辦理了頤年卡,其中三分之一是非戶籍老人。

  頤年卡只是一個載體,它所裝載的,是深圳日益豐富的養老服務和優惠。

  老了以后,還想散散步,看看風景。

  深圳的老年人可以免費進入全市各公園,免費進入市政府投資建設各旅游景區,免費乘坐市內公交車和軌道交通。

  在社區就能吃上熱騰騰的飯。

  全市已建成長者飯堂和助餐點149家,戶籍老人可以享受優惠折扣,咀嚼機能不好的老人還可以下單特制的飯菜。

  有一天走不動路了,也有人照料。

  深圳獲批成為全國第四批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城市,社區養老服務機構越來越多。

  符合規定的戶籍老年人可享受居家養老消費的優惠和補貼,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服務、日托服務、心理咨詢等。

  深圳還上調了高齡老人津貼發放標准,月發放津貼從100元至500元提升到200元至1000元,惠及全市12.9萬老人。

  張先生退休后回到深圳居住。他說,現在深圳的老年人優惠政策一年比一年好,“回到深圳感覺很有安全感,福利越來越好,很適合養老。”

  幸福感,往往來自於安心。世事無常,完善的養老和兜底保障機制,是一座城市能給每個市民的安全感。

  深圳福田南華社區長者食堂。政府為老人補貼近一半餐費,一頓15元的午餐,政府補貼7元,個人僅需支付8元。

  深圳低保標准提升至1160元/人/月,屬全國最高水平。

  2019年共救助流浪乞討人員18.5萬人次,並借助新技術,為880余名流浪乞討人員成功尋親。

  疫情期間,深圳對困難群體、特殊群體伸出援手,累計發放救助款6718萬元,3個救助站和46個臨時庇護點向所有人開放,形成應急救助網絡。

  民生兜底保障網正越織越密。無論你遇到怎樣的困頓,深圳都不會讓一個人掉隊。

  要成為一座幸福之城,深圳也有短板,主要是教育和醫療資源短缺。

  而深圳正在全力修復這些BUG。

  2012年以來,四大權威世界大學排行榜中,深圳大學國際排名每年上升超過100名,國內排名每年上升超過10名,進入“全球進步最快大學”行列。

  成立不到10年,南方科技大學擁有三個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錄取分數線超越中山大學。

  第一所中俄合作大學——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落地,首批中俄聯合培養研究生已經畢業。

  深圳技術大學誕生,首年獨立招生即進入廣東省理科前十,師生團隊獲多項國際、國內設計大獎。

  ……

  在深圳上大學,已經成為了一個富有吸引力的選項。

  越來越有國際范的不僅是深圳教育,還有深圳醫療。

  在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當中,世衛組織將深圳疫情防控策略作為經典案例,深圳市三院的60台呼吸機、5台ECMO讓世衛專家驚嘆。

  截至5月27日,深圳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病例462例,死亡3例,住院病例清零,沒有醫護人員感染。

  2019年,是深圳實施“醫療三名工程”五周年。累計引進五批共245個高層次醫學團隊,挂牌成立10家名醫診療中心(名診所)。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深圳醫院、深圳大學總醫院、寶安純中醫治療院、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等多家實力不俗的醫院相繼開業。

  前不久引發關注的報道《打開一個被折疊的人》,主人公正是深大總醫院骨科學科帶頭人陶惠人教授。

  他在國內最早開展了全椎弓根螺釘技術治療脊柱側凸,是國內開展全脊椎截骨技術治療極重度脊柱側后凸例數最多、效果最好的專家之一。像報道中的案例一樣,許多貴州、甘肅、雲南的脊柱骨病患者慕名來這裡治療。

  目前,深圳全市社康機構總數達到692家,基本實現“每個街道有1家區域社康中心、每個社區有1家社康機構”。

  截至2019年10月31日,深圳全市有全科醫生4004名,每萬名居民全科醫生數為3.08名。

  未來,每一個人孩子都能享受到高質量的教育,有機會報讀家門口心儀的一流學府﹔90%的普通疾病,在家門口就能看好,家庭醫生隨時守護你的健康,遇上重病,也有頂級專家坐鎮。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給這個年輕的城市一點時間,它一定能還你一個學有優教、病有良醫的未來。

(責編:李語、陳育柱)

關注我們

掃碼關注我們掃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