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項非遺展現深圳文化包容性

2020年08月12日08:41  來源:深圳商報
 
原標題:162項非遺展現文化包容性

  沙頭角魚燈舞表演。 (資料片)

  非遺是人類文明的記憶載體、文化多樣性的鮮活樣本。作為移民城市,深圳非遺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多元文化在這裡相融相生,並成為深圳文化的一部分。

  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2020年6月13日是我國的第四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活動“線上直播”吸引了361.78萬名觀眾觀看和參與,深圳市民與傳統非遺來了一次親密接觸。深圳日益豐富的非遺資源正廣泛被人們熟識且喜愛。

  記者從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辦公室獲悉,截至目前,深圳區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62項,其中國家級7項、省級28項、市級24項、區級103項。區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62人,其中國家級3人、省級24人、市級30人、區級105人。

  7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包括:燈舞(沙頭角魚燈舞)、獅舞(鬆崗七星獅舞)、麒麟舞(坂田永勝堂舞麒麟)、麒麟舞(大船坑舞麒麟)、祭祖習俗(下沙祭祖)、中醫正骨療法(平樂郭氏正骨法)、中醫診療法(賈氏點穴療法)。3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分別是:沙頭角魚燈舞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吳觀球、鬆崗七星獅舞代表性傳承人文琰森、賈氏點穴療法代表性傳承人陳榮鐘。

  多年來,經過深入調研、發掘保護,深圳非遺呈現日益豐盛的增長勢頭。目前,深圳已陸續建成20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傳習所和“非遺”博物館(展館)。與此同時,深圳非遺傳播品牌項目“我們的節日:歡樂鬧元宵”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展示活動以及一系列的本土民俗活動(如鹽田區的沙頭角魚燈節,龍華區麒麟文化節,南山區辭沙祭媽祖大典、開丁節、侯王誕祭典,寶安西鄉的三月三廟會等),廣受市民歡迎。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深圳非常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工作,不斷深入調查非遺的潛在資源,逐步整理編輯本土非遺的歷史文化資料。近年編輯出版的非遺書籍及圖冊,有市非遺中心《深圳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深圳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及第一二批代表性傳承人》﹔天后宮博物館《赤灣天后宮》《赤灣天后宮志》《媽祖傳》《赤灣媽祖文化》﹔萬豐粵劇團《萬豐粵劇史話》﹔光明區《陳仙姑的故事》﹔大鵬街道文體中心《大鵬山歌》﹔石岩街道文體中心《石岩客家山歌》《石岩民間故事》《應人石傳說》﹔觀瀾街道文體中心《觀瀾百年客家山歌》﹔福永街道《福永故事》﹔市非遺保護中心資助出版重點反映深圳非遺內容的《深圳民俗尋蹤》等。

  “隨著國家對非遺越來越重視,申報工作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績,非遺工作的重點將更多地投入到保護當中,進一步建立較為完善的數據庫。”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保護中心將通過開展深入的調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目前的生存狀況、分布區域、傳承人、相關場所、實物資料、相關民俗活動、保護情況等,全面掌握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運用文字、圖片、音像以及數字多媒體技術,對這些項目進行全面系統的記錄、整理,收集相關代表性實物,予以妥善保存,並建立檔案及相關數據庫。(記者 聶燦)

(責編:劉淞菱、陳育柱)

關注我們

掃碼關注我們掃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