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深圳經濟特區發展成績單,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萬元,比1985年增長31.6倍﹔民生領域支出佔財政支出的比重達66%﹔建成公園超過1000個,森林覆蓋率穩定在40%以上……每一個數據背后都是人民群眾沉甸甸的獲得感,折射出人民底色和民生溫度。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這條經濟特區40年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積累的寶貴經驗,映照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的價值追求,標注經濟特區的發展邏輯、動力源泉和價值指向。從第一個正式打破“大鍋飯”,到第一個推進住房制度改革﹔從率先實現全民醫保、養老保險全覆蓋,到在全國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堅持一切為了人民、緊緊依靠人民,深圳實現了由解決溫飽到高質量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創造了人民生活改善的“加速度”。也正是因為不斷擦亮發展的民生底色,為更多人搭建夢想成真的廣闊舞台,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造偉力,推動深圳實現了由一座落后的邊陲小鎮到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的歷史性跨越。
從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深圳經濟特區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經濟特區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要聚焦到這個目標上來。”當前,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如何克服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矛盾?如何滿足人們的美好生活需要?經濟特區要肩負起先行先試的使命,瞄准“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目標,打造民生幸福標杆,蹚出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生活得好不好,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真抓實干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從人民群眾普遍關注、反映強烈的問題出發,拿出更多改革創新舉措。就拿住房問題來說,近年來,深圳率先推出“二次房改”,按照市場商品房佔40%左右,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賃住房各佔20%左右的供應結構,構建“4+2+2+2”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計劃至2035年建設籌集170萬套住房,公共住房不少於100萬套。聚焦民生關切、堅持問題導向,以把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養老、食品安全、生態環境、社會治安等問題一個一個解決好作為發展突破口,才能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如果說“一切為了人民”回答了經濟特區發展的價值指向問題,那麼“緊緊依靠人民”則回答了力量源泉問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尤須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不斷從人民群眾中汲取經濟特區發展的創新創造活力。經濟特區的活力不是計劃出來的,而是無數個體打拼奮斗出來的。經濟特區打開了國家的一扇窗口,也為人們提供了創業發展的機遇。農民離開家鄉,從全國各地匯聚到經濟特區的生產線上﹔大學生投身創新創業創造的浪潮,到經濟特區追求夢想。改革的年代是激情和夢想的年代,是奮斗和創造的年代,無數蜿蜒細流激起層層浪花,共同匯聚成推動時代前行的奔騰洪流。“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在更高起點上推動改革開放,就要進一步釋放制度紅利,最大限度激發人民群眾的創新創造活力。
深圳蓮花山公園有一道遠近聞名的人文風景:每逢周日清晨,很多市民就會自發匯集到蓮花湖邊縱情放歌——歌唱祖國繁榮,歌唱美好生活。這樣的美好生活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幾代人真抓實干、埋頭苦干得來的。把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巨大能量釋放出來,經濟特區一定能一往無前,創造新的更大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