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都市圈建設“拆牆”是關鍵

2021年01月24日08:06  來源:深圳特區報
 
原標題:深圳都市圈建設“拆牆”是關鍵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深圳都市圈正式啟航。這個都市圈應該怎麼建?這是連日來在深省人大代表討論的熱點。大家認為,“拆牆”是關鍵——既要產業分工協作融合發展,也要推進交通設施互聯互通、消除公共服務壁壘。

  交通:城軌建設要快馬加鞭

  深圳都市圈,由深圳、東莞、惠州、河源、汕尾5座城市組成。這其中,深莞惠三地經過多年融合發展,往來越來越密切。省人大代表呂國林帶來一組數字——去年深圳與莞惠之間跨市交通出行已達120萬人次/日,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170萬人次/日。其中,華為、比亞迪、OPPO等創新企業在都市圈內實現功能再平衡,並成為推動跨市通勤主導因素。以華為鬆山湖終端總部為例,該總部1.9萬通勤人口中,約50%為深莞跨界通勤人員。

  呂國林說,城際軌道具有速度快、運載量大等特點,是都市圈交通建設的必選項。然而,相比廣佛兩地早在2010年就實現地鐵通車,深莞惠三地的城軌建設相對較慢。她建議,建立深圳都市圈協同推進機制,高效有序推進都市圈城際鐵路建設,將城際鐵路深圳段項目可研、初步設計等技術審查職能同步下放至深圳市,提高項目效率。

  省人大代表謝志巋說,當前深圳都市圈內已建成的城際軌道並不盡如人意,不僅速度較慢,站點設置也不夠合理。他認為,下一步城軌建設要在高速和便捷兩大需求上著力——列車時速要達到200至350公裡左右的“高鐵速度”以及“隨到隨上”的地鐵化運營,以滿足都市圈內部大規模人口日常通勤需要。

  公共服務:推動教育醫療跨區域供給

  謝志巋說,與交通建設相比,深圳都市圈內教育醫療等公用服務的銜接更顯滯后。目前灣區城市公共服務供給還基本上處於各自為政的狀態。在核心城市工作、在周邊城市置業居住的人口,很難在居住地享受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使得核心城市的人口難以向周邊城市轉移,導致了周邊城市住房的高空置率和城市發展的滯后。

  他建議,將深圳都市圈公共服務合作事項納入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工作日程,研究制定城市間公共服務協作的體制機制。特別是要研究制定教育醫療公共服務跨區域合作供給的內容、方式、投入和分配體制和利益補償機制等。教育合作方面,可採取合作新建學校、現有學校改擴建、購買空余學位、購買土地興建、優質教育集團異地辦學等方式,實現教育的跨區域合作供給。

  在做好交通和公共服務有效銜接的前提下,謝志巋還建議建立深圳都市圈建立住房合作機制,支持深圳在臨深片區購買土地興建保障性住房、整體收購商品住房作為安居型商品房,“走出去”多渠道解決住房問題。此舉在解決深圳城市土地資源緊張的難題的同時,也可以引導人口、資本、產業順暢地向臨深地區轉移,帶動周邊地區繁榮發展。

  產業:布局新型產業走廊與創新走廊“雙核驅動”

  當前深圳、東莞、惠州、河源和汕尾5五座城市的GDP已超過4萬億元,佔全省的四成。省人大代表邱晨認為,深圳都市圈的建立,給各市產業協作帶來新的機遇。建議在都市圈內布局新型產業走廊,與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共同構成粵港澳大灣區“等腰三角形”軸帶,“雙核驅動”下可集聚更多國際創新資源,並增強對粵東西北發展的輻射帶動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

  不少代表在討論中認為,無論是產業合作,還是公共服務一體化,都可能遇到行政壁壘的制約,而這恰恰是都市圈發展需要破解的難題。建議廣東省統一部署和推動都市圈發展,助推地市之間建立起政策聯動機制,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產業專業化分工協作、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增強都市圈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將深圳都市圈打造成世界一流都市圈。(記者 李舒瑜)

(責編:陳育柱、李語)

關注我們

掃碼關注我們掃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