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羅湖:中國“寶都”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

2021年05月21日13:49  來源:人民網-深圳頻道
 

深圳羅湖“水貝—布心黃金珠寶聚集區”擁注冊企業7000家,年產值1100億元。 羅湖區委宣傳部供圖

  人民網深圳5月21日電 (王星)五月的深圳,驕陽似火。走在深圳市羅湖區水貝一路,放眼望去,街道兩邊珠寶商鋪林立。店內櫃台中,各種黃金、鑽石、翡翠制成的首飾制品玲琅滿目,在陽光和燈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

  方圓1.1平方公裡的水貝—布心珠寶產業集聚區內,分布著專業市場27個、各類黃金珠寶企業超過7000家。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各類黃金珠寶首飾,從這裡發往全球各地。

  今年以來,黃金珠寶產業呈強勢增長態勢,深圳市羅湖區立足國內消費需求,積極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實施黃金珠寶產業“產業延鏈補鏈工程”“消費拓展工程”等“十大工程”,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水平動態平衡,為后疫情時代珠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探索新路徑。

  年產值超千億 佔據國內市場半壁江山

  “中國珠寶看深圳,深圳珠寶看羅湖,羅湖珠寶看水貝。經過多年發展,水貝珠寶產業已經處於國內龍頭地位……”5月20日,羅湖雙周發布迎來珠寶專場,羅湖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周建軍在台上顯得格外精神。其白色襯衫胸口前,別著一枚牛年主題胸針,吸引了現場不少嘉賓的目光。

  這枚設計精美的胸針,來自羅湖本土珠寶企業——TTF國際珠寶。該企業自2002年成立以來,一直堅持做中國原創,走國際化道路。2018年,受巴黎市政府邀請,TTF成為第一家在巴黎旺多姆廣場開設旗艦店的中國品牌。

  從白手起家到走向世界,TTF的成長軌跡,是水貝珠寶產業二十多年來發展的一個縮影。

  水貝珠寶起步時以“三來一補”為主,企業分布散、規模小、數量少、種類少,生產技術較為落后。在幾代珠寶人的努力下,水貝珠寶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變化,逐漸成長為羅湖的支柱產業。

  近年來,為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羅湖鼓勵企業加大設計研發投入,實施技改投資倍增計劃、機器人替代計劃、創意設計獎勵計劃和規上工業企業研發中心全覆蓋計劃。

  同時,羅湖建設總面積約1.3萬平方米的設計師公共服務平台,集聚了包括台灣設計大師吳卿工作室在內的20多家知名珠寶設計機構﹔實施五期“水貝·璀璨之星”設計師海外游學計劃,政府與企業共同資助轄區超過60名設計師赴英、法、德、意等國家學習﹔還成立深圳市珠寶首飾設計師協會,並在意大利設立首家海外分會。

  周建軍介紹,目前水貝共擁有29個珠寶類“中國馳名商標”,佔全國的30%﹔23個珠寶類“中國名牌”,佔全國的44%,形成了規劃起點高、產業規模大、設計創意強、空間潛力大、品牌集聚高、配套服務好等特點,已成為全國珠寶行業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強的生產制造中心、展示交易中心、品牌集聚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

  數據顯示,水貝全行業黃金加工量約佔上海黃金交易所全年交割量的70%,鉑金加工量佔上海鉑金交易所全年交割量的70%,鑽石用量佔上海鑽石交易所全年交割量的60%—70%。2019年,水貝珠寶行業的總產值達1107.6億元,佔國內市場50%的份額,是中國名副其實的“寶都”。

  保稅監管試點 打通需求供應大循環

  3月10日上午10點,羅湖水貝特力珠寶大廈內珠光寶氣,人頭攢動。在約90萬顆、總重量近1噸珍珠貨品的映襯下,為期一個月的深珠寶2021年春季保稅展銷會正式拉開帷幕。

  本次展會,是珠寶玉石保稅服務(貿易)平台針對行業推出的紓困破冰之舉。該展會於2020年底首次舉辦,兩屆共推出10場分品類的保稅展銷會,先后吸引15個省市、1400家企業及個人參會。

  據了解,我國的黃金、鑽石、彩寶等原材料高度依賴於進口。以往政策下,珠寶玉石需要繳稅后,才能進口並在國內市場上交易。供應商為了降低庫存成本,普遍選擇“先看貨、后交易”的模式。這也導致國內商家在進貨時,需要出境到香港、泰國等地看貨採購,不僅成本高,風險也大。

  去年以來,受疫情影響,國內採購商出不去,國際供應商進不來,珠寶玉石傳統的進出口模式嚴重受阻,讓行業整體發展面臨困境。

  為解決深圳珠寶行業進口原材料及產品展示交易的痛點難題,2020年,羅湖區政府和深圳海關共同開展珠寶玉石保稅監管改革試點,並於當年10月推出珠寶玉石保稅服務(貿易)平台,推動珠寶玉石由傳統進出口模式向保稅物流供應鏈模式轉變。

  平台成立之后,通過海關政策疊加組合,實現了從境外看貨、分散看貨向深圳看貨、集中看貨轉變。進口珠寶可以先交易再完稅進口交付,整體的通關時間可比原有模式壓縮2-3天。企業不僅減少資金佔用和交易風險,還可通過保稅商品鑒定中心嚴把質量關,有效降低經營風險。

  “隨著外部循環和通道的修復打通,行業資源也能進一步滿足、推進國內消費大循環,從而形成國際、國內雙循環互相促進的行業新發展格局。”深圳珠寶產業服務有限公司副總裁魏翔表示,希望通過平台帶動,讓我國真正成為國際核心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引領水貝乃至全國珠寶產業實現轉型升級,進而形成與我國消費市場相匹配的國際市場話語權。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珠寶玉石保稅服務(貿易)平台已累計完成珠寶玉石產品進出境總額超過5億元人民幣,平台交易額超過2500萬元,進口環節稅收貢獻超過800萬元。

  實施十大工程 推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當前,羅湖對水貝黃金珠寶集聚區的發展定位是“一基地五中心”:總部集聚基地以及黃金鑽石金融中心、設計研發中心、智能制造中心、品牌運營中心和展示交易中心。

  為實現這一定位,羅湖將實施十大工程,包括產業補鏈、金融創新、設計創意、數字轉型、品牌建設、時尚消費、人才培育、知識產權保護和標准化建設、國際化發展、環境優化。

  以環境優化為例。羅湖是深圳經濟特區最早的建成區。經過40年的高速發展,羅湖也最先在全市各區中,面臨土地、資源、人口、環境四個“難以為繼”的難題。其中,土地空間不足成為制約發展的最大瓶頸。

  當前,羅湖正在積極推進水貝黃金珠寶集聚區的升級改造,通過城市更新,規劃建設“一帶雙核三區大綠環”,為珠寶產業的提質升級提供高品質空間。總建筑面積65萬平方米的粵海城項目,就是城市更新賦能珠寶產業的典型代表。

  粵海城營銷部副總經理周建強介紹,該項目通過產業、人文、自然相結合的規劃理念,打造以珠寶為主題的多元城市綜合體。同時,隨著上海鑽石交易所把服務和監管逐步延伸到此,以及華南首家保險庫房——粵海·寶庫1號的落地,都將為整個片區及羅湖區帶來珠寶時尚文化新活力。

  與此同時,知識產權保護和人才培養,也是黃金珠寶行業得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多年來,羅湖一直致力於加強珠寶產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2019年成立的真品溯源平台,為水貝珠寶保持設計與創意競爭力,提供了有力后盾。

  “我們就做兩件事:保護原創、明白消費。”羅湖區真品溯源珠寶技術研究院院長胡小凡介紹,平台成立以來,制定了中國珠寶行業第一個電子固証法標准,並推出國內首個珠寶領域知識產權保險,已為100多萬件原創珠寶首飾保駕護航。

  4月21日,全國最早開辦珠寶專業的綜合性大學——桂林理工大學與羅湖區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在羅湖設立深圳研究院,致力於建設產學研聯動的人才培養平台和支撐黃金珠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公共服務平台。

  桂林理工大學深圳研究院負責人李東升表示,未來研究院將以培養珠寶及相關專業的高層次技術人才和打造國際領先水平的科學技術研究平台為目標,推動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服務。

  “水貝珠寶行業要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構建中承擔義不容辭的使命。”周建軍表示,未來羅湖將進一步暢通國內循環,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為我國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貢獻羅湖力量。

(責編:張晨牧、陳育柱)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