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山河映初心 黨史詠流傳”暑期實踐

民勤的昨天與今天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 趙明慧 張笑晨
2021年08月24日15:00 | 來源:人民網-深圳頻道
小字號

  進入甘肅省民勤縣,紅崖山水庫是我們第一個目的地。這是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被譽為“瀚海明珠”。時值七月,水庫正是旱期,但放眼望去,周邊一片綠意,遠處有村庄和葵花田,不見黃沙。

紅崖山水庫。

  水庫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壯觀,而今的民勤,似乎也沒有我們想象中被兩大沙漠夾擊的窘迫。車子駛入縣城,街道整潔,店鋪林立。我們能在這裡買到蜜雪冰城,滴滴司機會在三分鐘內接單,酒店設施齊全,我們甚至吃到了進入甘肅省以來最好的一頓自助早餐。

  民勤縣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是兩大沙漠——騰格裡和巴丹吉林之間夾縫生存的一條狹長綠洲。與沙漠為鄰曾經讓民勤吃盡了苦頭,縣志記載,1990年,這裡的農村居民年收入隻有人均451元。

  直到2018年10月,這個歷史、地理與人口都不具備任何優勢的西北小縣城才正式進入脫貧名單,這也是國家設定貧困縣以來,甘肅省首次實現貧困縣數量的淨減少。

  長篇紀實著作《天下民勤》一書中曾用“糧棉繁盛,駝羊成群”來記述十九世紀之前的民勤。那時,石羊河流量充沛,孕育著方圓百裡的土地,湖上水鳥翔集,湖底土色烏青,不少江浙移民前來湖邊開墾沃土,水草豐美,糧草豐茂。

  但在一段時間的無序開採之后,民勤進入了危機時期。二十世紀中葉以后,石羊河上游猛增的人口不斷截水分流,綠洲不斷縮小,“風沙毫無顧忌地以每年15米至20米的速度蠶食著綠洲腹地”。草場退化、土地荒漠化鹽鹼化、人畜飲水困難等環境難題隨之而來,曾經的“瀚海明珠”蒙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沙塵。

  昔日的“塞外江南”變了。《天下民勤》記錄著一句“天下有民勤人,民勤無天下人”,寫盡了當時人民生活的困苦。風沙蕭索,水源枯竭,不斷有民勤人遷離這裡尋找生活的希望,而過去吸引無數人前來開墾的民勤則再盼不來新人,也無法挽回離開故鄉的民勤人。

  如果說歷史與人為因素是民勤貧困程度加深的重要因素,那麼沙漠、水資源匱乏及其他惡劣的環境條件則可以說是決定性的基礎要素。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民勤氣候變化敏感,生態環境脆弱,這與民勤的貧困息息相關。典型的生態型貧困下,民勤縣貧困的發生和貧困程度的大小與生態環境的狀況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一部民勤史,半部治沙志”,這樣的出身條件,注定了民勤在脫貧道路上得走一條漫漫治沙路。

  民勤縣東、西、北三面被騰格裡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包圍,境內風沙線超過400公裡,年降水量隻有125毫米,荒漠化與沙化面積超九成,是中國四大沙塵暴策源地之一。生態貧困導致了地區貧困,由於資源的極度匱乏,地區貧困反過來又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二者之間形成了惡性循環,成為制約民勤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黨的十八大以來,民勤成為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的一個縮影。各級政府堅守綠色發展理念,科學治理、節水增效、創新模式在防沙治沙中大放光彩,茴香、果蔬和蘇武沙羊“3+1”主導產業在助力生態保護的同時也讓民勤人的錢包鼓了起來。沙漠特色的旅游業在這裡遍地開花,旅游節、沙漠雕塑藝術節、沙漠音樂節等一系列活動讓“沙漠明珠”再一次成為民勤的招牌。

  “確保民勤不成為第二個羅布泊!”

  在民勤,這句標語隨處可見,這是民勤人民不斷為之奮斗的“綠色夢”。

  我們在隨后的幾天裡認識了許多可愛的民勤人,如返鄉創業的青年小仲,“螞蟻森林”種林人和澆水工,推廣民勤蜜瓜的網絡主播……他們都在一句共同的理念下生活與勞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民勤,取“俗朴風醇,人民勤勞”而得名。人民似乎對這裡的每一處都寄予了美好生活的期待。這裡,還有蘇武鎮與蘇武山,傳說這裡曾經有著蘇武牧羊的足跡,那個留居匈奴十九年,持漢朝符節在寒冬風沙中佇立的蘇武,以其堅忍不拔、不辱使命的精神感化了敵人,成為了民族英雄。在這裡,還有名副其實的收成鄉,它是目前中國最大的蜜瓜成交市場﹔還有昌寧鎮、重興鎮……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流淌在血液中的勤勞基因,是生於斯、長於斯的民勤人脫貧致富向鄉村振興邁進以及生態建設路上最珍貴的財富。脫貧摘帽后的民勤縣,將繼續苦干實干,鞏固和提升脫貧攻堅成效。屆時,溫室大棚花艷果紅,千萬梭梭迎風颯颯,民勤人將在駝鈴聲中向前走去,續寫亙古傳奇。

  (文圖均由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提供,發布時有刪減)

  相關文章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2021年暑期社會實踐:山河映初心 黨史詠流傳

(責編:張晨牧、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