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堅持守正創新 加快融合發展

——2021(第六屆)全國黨媒網站高峰論壇發言摘編

2022年01月04日08:4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堅持守正創新 加快融合發展

  2021(第六屆)全國黨媒網站高峰論壇現場。

  2021(第六屆)全國黨媒網站高峰論壇現場,與會嘉賓認真聽取發言、拍照記錄。

  人民網研究院供圖

  奏響建黨百年最強音,傳遞粵港澳大灣區好聲音

  光明網總裁、總編輯楊谷:光明網積極運用媒體融合成果,創新主題宣傳議題設置手法,借助知名品牌活動進行黨史宣傳,運用語音伴讀形式宣傳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共產黨歷史的重要論述,運用說唱、打卡闖關、接力傳唱等創新方式宣傳黨史,在引導網絡傳播熱點、化網絡流量為主題宣傳影響力上進行了積極探索。

  羊城晚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劉海陵:媒體融合轉型從來不游離內容生產之外,要把正能量報道做精做活,要講究嶺南特色、接地氣,讓百姓喜聞樂見,讓網絡傳播得更廣泛。羊城晚報重點推進了短視頻、核心平台、頭部商業平台等三大移動傳播矩陣的建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立體移動傳播體系,實現全網覆蓋。

  寶安日報總編輯張平照:寶安日報以“機關報+社區報”為定位,加速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將觸角向社區延伸,搭建起寶安上通下達的民生橋梁。始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做好內容生產與傳播主業,打造“手繪畫卷+短視頻+深度報道”等基層喜聞樂見的全媒體宣傳爆品,打通輿論引導最后一公裡。

  環球網總經理單成彪:建設一流灣區、打造高質量發展典范,傳遞粵港澳大灣區好聲音,媒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環球網力圖體現“人民底色,環球氣質”,希望憑借多語種跨文化的融媒體服務平台優勢,充分發揮海外傳播影響力,展現主流媒體擔當,為大灣區建設鼓與呼,向全球講好大灣區發展新故事。

  中青在線副總編輯唐軼:中國青年報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注重社會效益,用貼近青年的方式打造建黨百年等重大選題的創新型產品﹔充分發揮媒體融合改革效能和青年報道優勢,著力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領工作,在形式輕量化和內容厚重化的探索中積極作為,推出了一批思想深刻、形式活潑的融媒體產品。

  深圳報業集團總編輯、深圳特區報總編輯丁時照:深圳報業集團的三大縱隊,按照特色定位,精准發聲,佳作不斷。深圳特區報、讀特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聚焦大灣區政策變化、改革動作等宏觀層面。以深圳商報為代表的垂直分眾媒體,從經濟層面報道大灣區的成就。以香港商報為代表的在港媒體,重點瞄准港澳市場。

  南報網副總編輯耿海華:南報網弘揚主旋律與守正創新並重,策劃了“為愛西行·禮贊百年”網絡雲歌賽全媒體行動。針對100所西部希望小學孩子們對歌唱的迫切需求,在南京市尋找優質教師資源,通過“網絡雲課堂”進行指導,來自雲南、重慶、四川等8省份的學生踴躍報名參加,累計傳播閱讀數近1億。

  人民日報社研究部新聞報道業務研究室主任李凱:全國各級黨媒精心策劃、守正創新,推出一大批主題突出、內容精良、深入人心的精品力作,為迎接和歡慶“黨的盛典、人民的節日”營造了濃厚熱烈的輿論氛圍,展現出獨特優勢和無可替代的作用。借助成功經驗,躬身踐行“四力”要求,黨媒必定能夠在有力有效講好粵港澳大灣區故事中再立新功。

  創新體制機制,媒體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

  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編委、廣州日報社全媒體傳播中心主任曹蘇寧:新花城客戶端加快推動市、區兩級融媒體中心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深度融合,線上線下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在全國首創微社區模式,立足鎮街、精耕細作,有效嵌入基層黨建、政務服務、輿情監測等不同社會治理場域,賦能基層社會治理智慧化。

  大眾報業集團編委、大眾網·海報新聞總編輯張辛:山東省互聯網傳媒集團在融合轉型過程中,堅持網端一體,合而為一,全力打造“四全媒體”,積極構建以人才、機制、資金、技術為保障,以深度原創、視頻直播、理論評論、融合創意、輿情服務等生產和傳播業務為支柱的全媒體傳播格局,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長興傳媒集團總編輯王曉偉:縣級融媒體中心通過創新融媒表達,不斷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彰顯強度、銳度和溫度﹔通過技術創新增強研發實力,深度參與基層數字化建設,打造一體化政務平台,推動政府效能提升﹔通過強化互動傳播形態,打造區域社群窗口,推動基層治理提質增效。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巢乃鵬: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作為社會發展穩定器的主流媒體更需要站得住、立得穩,承擔起輿論引導、社會治理創新的責任。中央、省、市、縣各級媒體應該立足自身,開拓資源,勇於突破,在“新聞+政務服務”運營模式方面不斷探索創新,充分發揮媒體的積極作用。

  “南方+”客戶端總內容官曹斯:開門辦端、技術強端、服務興端——“南方+”客戶端不一味追求新的技術手段,著重精准實用的技術,通過“小步快跑”,拓展能力邊界,創新數字傳播與服務,在更深層次、更廣層面、更高水平上助力政府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逐漸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硬核實力”。

  南寧日報社副總編輯、南寧新聞網總編輯吳海珍:南寧日報社積極推動媒體融合,目前已建成報網端微屏融為一體的傳播格局。在南寧雲全媒體平台上,實現基層群眾獲得社區服務或參與社區管理、社區工作人員提供服務並獲得評價反饋的功能。在參與基層治理中進一步提升政策宣傳、民情溝通、便民服務效能。

  長江日報主編隋元杰:長江日報打造大武漢客戶端、城市留言板,構建“有呼必有應”的高效互動平台,全方位融入社會治理。150萬件留言一一回應,好建議落地見效﹔600余場黨群互動活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民情民意報告關切治理痛點難點,供決策參考。營造雙向奔赴的共治氛圍,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江西新余分宜縣融媒體中心副主任、副總編輯黃傳庚:江西分宜縣倡導“引導群眾先要服務群眾”,創新縣融媒體中心、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縣志願服務中心“三中心”融合,以“畫屏分宜”客戶端為平台,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為陣地,以志願服務為抓手,形成“點、派、接、評”工作閉環,對接群眾微需求,打造社會治理新平台。

  先進技術賦能,智媒轉型重構生產與傳播全流程

  川觀新聞首席內容官鐘莉:川觀新聞把“科技強媒”作為戰略考量,以“智媒+”引領新型主流媒體建設,持續打造“智能+智慧+智庫”的智媒體,用人工智能技術重構新聞信息生產與傳播全流程。將啟動實施“2345計劃”,通過主流信息的智能化生產與傳播,賦能省域治理。

  華龍網集團總裁、總編輯周秋含:媒體的變革和發展,從來都是和時代大潮同行、和技術創新同步。技術在媒體融合中的巨大作用給傳媒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華龍網順應數字化發展趨勢,做強“技術+”,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為媒體融合發展注入新動能。

  讀特傳媒CEO、深圳新聞網總裁兼總編輯藍岸:秉承“先試先行”的深圳精神,讀特客戶端率先推出AI飛卡閱讀模式,用AI卡片化自適配呈現技術,推動客戶端向具象化、沉浸式的交互呈現轉變,兼顧手機、穿戴、車載、智能家電等多場景傳播,榮獲2021年全國新聞出版深度融合發展創新案例,為下一代客戶端研發作先行探索。

  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趙子忠:媒體要探索新技術應用模式:要建設新技術的媒體生態,根據新生態來尋找定位﹔要建立新的媒體流程,每一種新技術都需要從內容到傳播的新流程,需要用創新來應對新技術﹔要考慮新興技術模式,新技術研發周期長、風險高、競爭少,新技術應用周期短、風險低、競爭大,要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模式。

  大河網副總編輯張培君: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在由大河網自主研發的大河雲融媒體平台基礎上,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向移動化、智能化發展,同時,對內容生產能力進行互聯網化改造,形成了“互聯網+融媒”機制,構建了新的內容生產生態體系。

  長城新媒體集團副總編輯邵荃:長城新媒體集團始終秉持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堅持移動優先的發展理念,以冀雲·融媒體平台建設為依托,通過搭建好平台、凝聚正能量、運營大生態、架起連心橋,著力構建起內容表達的新形態、融合發展的新業態、輿論傳播的新生態。

  多彩貴州網副總編輯胡濤:媒體融合需要體系化技術平台支撐,用戶、流量的積累才能實現。這種體系化不止於媒體的採編播,還包含“新聞+政務服務商務”,需通過頂層設計和制度建設加以規范。

  濟南日報報業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濟南日報社社長馬利:濟南日報報業集團堅持融媒賦能,實現雙“雲”驅動。聚力構建平台型技術體系,推出“黃河雲”平台,為“新黃河”客戶端提供全方位的智能生態創新支持。建設融媒體中心支撐平台“大舜雲”,科技賦能效果顯著。

(責編:張晨牧、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