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深圳:非遺保護利用正當時

2022年02月17日08:56 | 來源:深圳特區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國潮復興 深圳非遺保護利用正當時

  游人在“張燈作樂”南頭古城元宵節活動上感受非遺文化和各類元宵節傳統習俗。深圳特區報記者 楊少昆 攝

  2月15日,“深圳市第十四屆歡樂鬧元宵暨2022年非遺沉浸式虛擬直播活動”在南頭古城舉行。非遺文創中心視頻號、深圳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深圳市民間文藝家協會、i游深圳四個公眾平台同步開啟直播,線上累計收獲433.21萬觀看量。南頭古城現場舉行活動,舞龍舞獅,好不熱鬧。“這從一個側面表明,中國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強大的群眾基礎。這樣的活動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深圳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軍說。

  沙頭角魚燈舞、鬆崗七星獅、下沙祭祖……如今說起深圳非遺,可謂五花八門、琳琅滿目。據悉,截至2021年12月,8項國家級非遺、27項省級非遺、63項市級非遺,此外還有眾多的區級非遺,深圳全面建立起從國家到區四級非遺保護體系。不僅如此,每年深圳還會舉辦“歡樂鬧元宵”“文化遺產日” “沙頭角魚燈節” 等豐富多彩的公益文化活動,讓深圳市民在領略傳統文化之美的同時撒播種子,推動優秀中華傳統文化代代相傳。

  兼容開放

  呈現出移民城市的獨有特色

  2001年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時,國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概念還不甚清楚,今時今日,中國已成為入選世界級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總體來看,國內非遺保護法律法規體系日趨健全,項目名錄日益豐富,保護水平持續提升,“活化”利用生命力旺盛。深圳非遺兼容開放富有層次,呈現出移民城市的獨有特色。

  據悉,自2008年以來,深圳先后公布了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截至2021年12月,全市納入各級非遺代表性名錄的項目有214項,其中國家級8項、省級27項、市級63項﹔全市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76人,其中國家級3人、省級24人、市級30人,區級119人﹔全市各級非遺展示傳承場所39處。

  深圳的本土非遺項目,如傳統的舞龍、舞獅、舞麒麟,沙頭角吳氏客家人的天后寶誕祭奠,萬豐廣府粵曲、粵劇,石岩客家山歌,沙頭角沙欄嚇吳氏魚燈舞等,既有個性,又有共性,五彩紛呈,豐富多彩。

  與此同時,作為移民城市,還有大批外來非遺項目在深圳落地生根。王軍說:“改革開放以來,深圳迎來了空前的洶涌澎湃的移民高潮,一些內地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移植到深圳。比如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平樂郭氏正骨法’,源於河南省洛陽市平樂村﹔還有源於陝西的田氏剪紙、源自潮汕的皮影戲等。據統計,目前深圳市認定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異地非遺項目佔比達到31%。”

  活態傳承

  讓非遺360度滲透到生活中

  近年來,深圳市高度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首先是深入開展普查、研究工作。自2008年以來,深圳先后公布了五批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以及項目保護單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其次,制定了相關規范性文件,訂立了工作標准和規章制度,促進非物質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規范化。普查、研究、訂立規范是基礎,在此基礎上展開保護利用工作。

  非遺是活態傳承。通過舉辦種類豐富、形式多元的活動,活態保護。“非遺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像物質文化遺產,比如文物,在土裡、在水下,不去動它,它可能保存得還不錯。人是非遺傳承的核心,人如果不在了,技藝就被帶走了。中國的文化為什麼會被認同?活態傳統的非遺太重要了。”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主席王程太說。

  從2005年至今,深圳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我們的節日——歡樂鬧元宵”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展示活動、文化遺產日等系列活動精彩紛呈、深入人心。“沙頭角魚燈節”“麒麟文化節”“三月三廟會”等一系列本土民俗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引發關注。

  非遺的傳承、傳播工作也開展有序,持續加強“非遺進校園、進社區”及相關培訓力度﹔開展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非遺傳承培訓等。

  與此同時,非遺保護基地建設初見成效。2013年,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被列入第一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名單,成為深圳首個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名單的研究機構。福永醒獅舞、平樂郭氏正骨醫術也被列入第一批省級傳承基地。

  承擔重責

  傳播深圳文化形象的閃亮名片

  穿漢服、戴花簪、畫唐妝……如今,古風cos蔚然成風,年輕人對國潮的喜愛溢於言表。2021年“出圈”的現象級文化傳播事件,如“唐宮小姐姐”“水下洛神”以及2022年冬奧開幕式的二十四節氣……這些都是底蘊深厚的中華非遺。非遺不僅在國內大紅大紫,在國際上也受到高度關注,李子柒的古風生活方式、傳統中華美食制作等,受到大批外國網友追捧。

  深圳非遺也承擔著傳播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責。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日漸成為深圳對外文化交流的主力軍。“深圳作為經濟特區,歷年來承擔了國家大量對外文化交流的任務。”王軍說。比如每年春節深圳都要派出多支隊伍到海外一些重要國家推廣中華傳統文化,僅2017年,深圳組織參與海外“歡樂春節”系列活動,先后在法國、荷蘭、比利時、西班牙、新西蘭等國成功開展文化交流。在這些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中,深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傳承人承擔了大量工作。“一些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色和嶺南文化特色的項目,如廣東粵劇、醒獅、剪紙,和雜技、魔術等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對外交流時深受國際社會歡迎和好評,為弘揚中華文化起到了積極作用。”

  “國潮復興,全社會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這是非常令人振奮的。事實上,保護非遺僅僅依靠政府、傳承人是不夠的,隻有人人參與,才能讓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生機勃勃、發揚光大、代代相傳。”王軍說。(記者 劉莎莎)

(責編:張晨牧、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