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第四屆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持續火熱

2023年03月11日08:56 | 來源:深圳特區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文化+科技”深融 設計創意無限

設計展吸引不少市民前來觀看。

  每一個時代或民族的藝術,都深深嵌在這個時代文化或民族文化的結構之中。每一個設計都與時代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如何以設計回應時代命題、展現時代新風尚,恰恰也是第四屆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所聚焦的所在。在數量繁多、內涵豐富的這場國家級設計大展中,設計愈加注入文化因素,通過與高科技攜手共進。

  設計跨界 打破邊界

  “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新喚醒傳統技藝的生命力。

  在“助力文化建設”板塊,一組關於蘇繡的案例《蘇繡與拓扑學的邂逅相逢》讓人大開眼界,充分感受高科技與設計的融合。案例展示了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與清華美院研創團隊對蘇繡針法的拓扑學研究成果。這一案例成功將針法歸納轉化為函數,生成可以記錄和創新針法的計算機程序,探索出科技創新的設計之路。

  記者通過視頻看到,“機器繡娘”的手正在靈活地拿著針,繡出一幅蘇繡。該案例的策展人、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吳海燕介紹:“蘇繡的核心技藝在於針法,針與線的軌跡變化主要靠繡娘自行領悟。經過對蘇繡針法的拓扑學研究,將針法歸納和轉化為函數,以此為基礎就可以生成記錄與創新針法的計算機程序。”數字化的針法作為一種抽象語言,為設計的跨界融合帶來了更多的創新可能性。

  借助數字媒體與現代科技的力量,文化遺產的數據表達有了更豐富的方式。在“可視化透鏡:文化遺產的數據表達與敘事創新”這部分,觀眾可以看到,如何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成果。

  “活化”利用 延續文脈

  從傳統元素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重新發現傳統、認識傳統,將其與當代社會文化進行創造性結合,本土設計、東方設計、新中式等中國風格的設計漸趨活躍。

  此次展覽“助力文化建設”板塊的策展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陳岸瑛介紹,在這一板塊著重展現了幾個非遺活化方式的典型案例,比如佛山石灣陶瓷和佛山年畫、雲南鶴慶的金屬工藝。“這些案例說明非遺傳承的關鍵點,一個是要有年輕一代的傳承人,其次是要融入到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的大板塊中,同時還要有藝術家和設計師參與共創。”

  年畫是喜聞樂見的傳統藝術形式,承載著美好的生活願望。在現代城市化進程中,傳統木版和手繪年畫逐漸淡出生活,成為非遺保護項目。在本屆展覽中,“清華大學年畫日新創作營”以藝術設計與年畫創作相融合為核心理念,約請年畫新生代傳承人與全國青年設計師、藝術家共同進行創意設計,創作出一批展現新時代、新風尚的年畫作品。

  “朝花夕拾”系列服裝設計、高溫窯變瓷系列設計、《五虎門神送吉祥》圖案及應用設計等等,展現出設計在推動文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設計更有未來“科技感”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近年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物聯網技術在設計產業之中得到深度運用,在此次展覽也得以呈現。

  人機共生的“AI智能糾錯健身衣設計”、“腰部助力外骨骼機器人設計”以及由深圳公司研發設計的“DoraHand多指靈巧手產品設計”、“FIFISH V6S水下機器人設計”等,科技感“滿格”。

  在展廳裡,“DoraHand多指靈巧手產品設計”非常“吸睛”,它應用於機器人靈巧操作及多種類物品的復雜抓取場景,採用特殊的傳感器設計,結合多自由度配置,既能適應絕大部分物體的抓取需求,又能降低靈巧手成本,目前已經應用於科研、服務等領域。不少觀眾駐足打卡。觀眾馬先生告訴記者,在這裡看到了很多高科技的設計,讓我們體驗到了設計的科技范兒。

  記者在“展現國家形象”板塊也看到一系列圍繞國家重大科技創新成果設計、海陸空天的新物種、數字孿生、智車形態、人機共生、智慧家居等多個案例主題。尤為引人關注的是,時速600公裡的高速磁浮列車設計、新型無接觸網供電城軌列車設計,還有一系列的智能汽車和無人汽車、全地形智能AGV泊車機器人和水下機器人設計、火星航天服的前瞻性設計。(記者尹春芳/文 胡 蕾/圖)

(責編:王星、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