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沒想到深圳有這麼多非遺項目”

2024年03月12日08:49 | 來源:深圳特區報
小字號

原標題:“沒想到深圳有這麼多非遺項目”

  3月11日,是農歷二月初二,“龍抬頭”的日子。

  當日,在寶安福永龍王古廟舉辦了首屆龍王古廟民俗文化節活動。

  “深圳非遺”舞龍、舞獅展演,打糕、吹糖人等傳統美食品嘗,參與制作扇畫、鋁編、鉤編等民俗手工……現場鑼鼓喧天,人氣高漲,好不熱鬧。近年來,隨著“國潮”復興,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熱情高漲,“深圳非遺”越發受到社會關注。尤其是在重大的節日、節慶,日漸成為城市的“氣氛擔當”。

  花開燦爛,民俗文化成“城市氣氛擔當”

  2024年,從元旦到二月初二,整個深圳都沉浸在濃濃的節日文化氣氛中,“深圳非遺”在其中發揮著“主力作用”。南頭古城、大鵬所城、甘坑小鎮、錦繡中華等地,滿眼都是頭挽發髻、身穿漢服,沉醉流連於花燈、糖畫、麥稈畫、麒麟舞、涼帽、泥人等之中拍照打卡的青年人。“沒想到深圳有這麼多的非遺項目。”2023年到深工作的“碼農”張博士被醒獅舞、麒麟舞深深震撼。“以前隻知道深圳時尚、現代,不知道深圳還有如此古老的一面,民俗文化花開燦爛。”

  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協會會長楊宏海說,“深圳市民對深圳的歷史遺存、非遺感興趣,說明深圳人的身份認同感越來越強烈了。而這些歷史文化遺存、民俗文化、物質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傳播的載體。”

  依山傍海、細浪白沙的深圳不僅擁有優良的自然生態,同時也是一座擁有7000年歷史,既古老又現代的城市。7000年的發展史沉澱出深沉、厚重的本土民俗文化,在節日、節慶成為深圳的“城市氣氛擔當”,並受到年輕一代的喜愛,煥發出勃勃生機。深圳本土非遺項目,如傳統的舞龍、舞獅、舞麒麟,沙頭角吳氏客家人的天后寶誕祭奠,萬豐廣府粵曲、粵劇,石岩客家山歌,沙頭角沙欄嚇吳氏魚燈舞等,既有個性,又有共性,五彩紛呈,豐富多彩。

  在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平台上,多次登上央視的“深圳非遺”上川黃連勝醒獅,曾驚艷中超開幕式的沙頭角沙欄嚇吳氏魚燈舞都是妥妥的“流量熱詞”。“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舞起魚燈的那一刻,好像穿越回到千年前。”網友雪朔說。

  香飄海外,深圳非遺助力城市IP出海

  不僅是在深圳本地,“深圳非遺”還香飄海外,承擔起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責任。2024年2月初,4位深圳非遺傳承人作為“文藝深軍”中的一分子赴西班牙、馬耳他開展海外“歡樂春節”展演。銀器技藝、茶藝、甲馬雕版、扎染、刺繡等深圳非遺項目在海外大受歡迎。中西友好協會主席卡爾蒙納說:“中國文化已綿延數千年時間,是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充滿了美感和智慧。”

  深圳非遺“辛氏雜技”曾多次赴海外演出。辛氏雜技第五代傳人、羅湖區雜技家協會主席葉茂說,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非遺項目赴海外展演、展示,既慰藉了海外華人華僑濃濃思鄉之情,又架起了溝通、友誼的橋梁,同時也是對深圳城市IP出海的“助攻”。提升深圳城市的國際影響力,“深圳非遺”在行動。

  據深圳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數據,截至2024年2月,深圳共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共288項,其中國家級8項、省級28項、市級62項、區級190項;共認定代表性傳承人234人,其中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3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4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69人,區級代表性傳承人138人。

  “深圳非遺”不僅局限於深圳本地,作為移民城市,還有大批外來非遺項目在深圳落地生根。深圳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軍說:“改革開放以來,深圳迎來了空前洶涌澎湃的移民高潮,一些內地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移植到深圳。比如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平樂郭氏正骨法’,源於河南省洛陽市平樂村﹔還有源於陝西的田氏剪紙、源自潮汕的皮影戲等。據統計,目前深圳市認定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異地非遺項目佔比達到31%。”全國各地的“非遺”在深圳融匯、重塑。越來越多的商業、品牌主動與“深圳非遺”跨界。“深圳非遺”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王軍說: “民俗文化、非遺本就根植於生活。探索非遺連接現代生活路徑,將是未來深圳非遺的發展方向。”(記者 劉莎莎)

(責編:李語、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