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光明搭建高端科創平台集聚創新要素
當前,國內外的生物制造產業普遍缺乏中試平台,多數企業難以負荷單獨建立中試平台的成本,這一難題有望在深圳光明科學城被破解。
今年7月,國家生物制造產業創新中心(簡稱“國創中心”)在光明啟動建設。作為我國生物制造領域首個國家級產業創新平台,國創中心建成后有望填補領域空白。“國創中心將聚焦生物制造‘1-10’小試中試放大階段,整合市場與各類資源,讓初創項目高效、快速進入中試階段,為企業縮減成本,推動我國生物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國創中心主任劉陳立表示。
牽手大院大所,有助於地方搭建高端科創平台,集聚創新要素。國創中心啟動建設是光明區引進大院大所的又一生動實踐。
圍繞國家戰略需求 引進大院大所
作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光明科學城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布局建設了“9+11+2+2”24個重大科技創新載體,同時以最大力度匯聚大院校、吸引大學者。
截至日前,光明科學城圍繞國家戰略需求,深入對接30余家大院大所,其中已建成項目12個、在建項目6個。切實發揮大院大所在技術攻關、產業轉化、招商引資、人才匯聚等方面關鍵牽引作用,帶動光明科學城原始創新策源和科研經濟發展。
其中,深圳灣實驗室、光明實驗室等持續產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南方科技大學光明高等研究院、廣新生物工業微生物與生物智造重大科技創新平台投入運營,蘭州大學深圳研究院、武漢理工大學深圳研究院、中兵智能創新研究院(深圳)等項目加快建設。
探索形成6種地方與大院大所合作新模式
在深入對接各大院大所、龍頭企業、科研機構等過程中,光明區因地制宜,量身定做,積極探索地方與大院大所合作新模式。
作為“院所+地方+大設施”模式的生動代表,光明區和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合作打造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首創“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模式,被國家發改委列入47條全國推廣的深圳經驗之一,也是打造科學設施建設“沿途下蛋”模式的全新嘗試。截至目前,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累計組織14批超400家企業參加遴選,落地企業46家,估值約233.1億元。7月啟動建設的國創中心,是“樓上樓下”2.0版本,將建設集重點研發、技術攻關、中試放大於一體的綜合創新平台,全面提升生物產業源頭創新能力。
今年5月啟動的廣新生物創新平台則是“龍頭企業+地方支持”模式的典型代表,光明區發揮生物領域優勢,針對性引進龍頭企業,結合龍頭企業大灣區發展規劃及優勢資源,聚焦市場化導向創新方向,合作建設具有公共服務屬性的創新創業平台,作為承接初創企業與高新技術企業產業轉化重要載體,引領光明科學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今年7月啟用的南方科技大學光明高等研究院,屬於“院所+地方+社會力量”模式,聯合國內頭部投資機構共建聯合創新中心,優先投資轉化項目,投資收益以捐贈形式持續支持應用基礎研究,打造一流高校和頭部資本在科技成果轉化領域合作新模式。
目前,光明區已形成了“院所+地方+社會力量”“院所分支機構+企業化實體運營”“院所+地方”“院所+地方+大設施”“地方設立”“龍頭企業+地方支持”等6種合作模式。這些大院大所也將不斷提升光明科學城創新能級,賦能產業發展。
光明區科技創新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光明區將全力推動香港理工大學深圳產業科技創新研究院等重點項目落地,持續鏈接導入大院大所相關創新資源和孵化項目,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記者 鄭寬 鄧紅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