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光明科學城論壇·2024即將啟幕

2024年12月03日18:40 | 來源:深圳光明
小字號

原標題:當新質生產力遇上科學城,這場高端論壇再度登場

國內外知名專家作主題演講

7場專業平行論壇

重大設施、項目、合作啟動

運行、建設、發布

與深圳市全球招商大會聯動交流

……

光明科學城論壇·2024即將啟幕!

  本屆論壇將於12月5日至6日舉辦,在“光明·筑夢未來”的永久主題下,此次光明科學城論壇·2024以“聚力”“聯動”“揚帆”為年度主題詞,將促進光明科學城加快建設,展示光明科學城發展建設成果,進一步提升光明科學城集中度、顯示度和影響力。

  12月3日,深圳市政府新聞辦召開光明科學城論壇·2024新聞發布會。會上,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朱雲介紹論壇的總體情況,並與深圳市科技創新局副局長鐘海,光明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姚高科就光明科學城建設進展、增強原始創新力以及賦能產業等情況答記者問。

  “1+1+7+1”活動矩陣

  打造高水平科技論壇

  光明科學城是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肩負著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據悉,本屆論壇由市政府主辦,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創新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港澳辦、市科協、光明區政府、深業集團、科學城公司等單位承辦。

  朱雲介紹,論壇擬採取“1+1+7+1”形式,即1場開幕式、1場全體會議、7場平行論壇、1場參訪交流活動。並舉行重大設施啟動運行、重大項目啟動建設、重大合作發布儀式、重要機構成立儀式、重大設施共享邀約等系列成果發布活動。平行論壇將結合深圳“20+8”產業發展所需,設置人工智能大模型論壇、光明·新材料產業發展大會暨轉化大會、“央地國企深圳行”光明站活動,以及面向前沿技術的大科學裝置開放共享會議等7場活動,並與深圳市全球招商大會聯動,舉辦參訪交流活動,助推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

  “光明科學城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打造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核心的創新體系。深圳聚焦重大創新載體布局、前沿未來產業培育、協同創新網絡構建等方面,推動光明科學城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朱雲表示,深圳立足產業需求,一體化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高水平科研院校,加快構建交叉融合、緊密協作、相互支撐的創新鏈條。重大設施方面,鵬城雲腦III、超算二期工程加快建設,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突破應用、融合發展﹔高校機構方面,深圳理工大學去籌設立,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基本建成,重點布局新工科、新理科、新醫科等學科方向,加速構建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學科專業體系。

  構建生態方面,依托重大創新載體一體化布局產業平台、產業基金以及產業園區,優化產業發展創新生態,加速催生新質生產力。目前落地50億元智能傳感器產業基金、15億元合成生物產業基金、10億元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產業基金等一批市級產業基金。在鏈接高端創新資源領域,光明科學城至鬆山湖科學城通道(深圳段)加快開展可行性研究﹔加快編制與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聯動發展工作方案,揭牌運行光明科學城香港運營中心﹔國際合作方面,首屆光明科學城論壇上國際科學機構代表齊聚一堂,為光明科學城發展注入強勁國際動力。

  “三大”導向布局

  增強原始創新能力

  光明科學城是納入國家布局,集大學、科研院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於一體的重大科技創新資源平台,如何進一步增強深圳原始創新能力?鐘海表示,光明科學城的體系導向、數智導向、產業導向,既是深圳基礎研究跨越式、新范式發展的集中布局地,又極大地增強深圳原始創新能力,促進重點領域交叉融合發展。

  鐘海介紹,光明科學城不僅聚集了中山大學·深圳、深圳理工大學、深圳醫科院、深圳灣實驗室等科研機構,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鵬城雲腦Ⅲ等設施,也是科技部與深圳部市聯動合成生物重點專項、市區聯動腦專項等重大科技攻關主要承載地,為科技人才提供了廣闊科研事業舞台。且光明科學城位於香港—深圳—廣州創新集群腰部位置,是科技創新要素資源密集、原始創新體系化布局的科技高地。

  科學與數智融合方面,光明科學城在AI for science方面資源齊備,有鵬城雲腦Ⅲ、超算二期等算力設施,材料基因組等科學數據源裝置,定量合成生物等IT+BT交叉融合平台。深圳理工大學、深圳灣實驗室、光明實驗室、深圳醫科院等推進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的AI for science。產業創新中心等聚集區聚焦未來AI+、+AI。光明科學城圍繞科學與數智深度融合,正積極探索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科研新范式。

  賦能產業發展領域,光明科學城在推動合成生物、腦解析與腦模擬、材料基因組等重大設施建設的同時,規劃布局了深圳“20+8”的合成生物、腦科學與腦機工程、前沿新材料等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充分發揮重大平台融合作用,形成“高校院所+裝置設施+園區+產業+金融+人才”六位一體模式,推動原始創新、技術突破、產業發展交互迭代,積極開拓新領域、新賽道、新模式、新動能,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探索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光明實踐”“深圳實踐”。

  “四鏈”深度融合

  引領產業創新發展

  姚高科介紹,以科學賦能產業,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是光明科學城建設的重要使命。近年來,依托光明科學城大科學裝置及各類科研平台集聚優勢,積極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有效賦能產業發展。

  在成果轉化方面,加速集聚落地一批大院大所和產業創新中心,大力推動科學設施和科研儀器開放共享,打造一批概念驗証中心、檢驗檢測平台、中小試基地和科技孵化器,積極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探索科研經濟發展新路徑。其中,合成生物產業加快集聚發展,首創“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模式,落地全國首個生物制造領域國家產業創新中心,累計培育孵化引進合成生物初創型企業117家,總估值約360億元,涌現出賽橋生物、賽陸醫療等一批極具成長性的領軍企業,吸引了華熙生物、廣新生物等龍頭企業落戶。

  在規劃布局產業空間上,規劃布局光明中心區科學與科技服務業、鳳凰城國際研發及先進制造、光明湖生命科技三大總部經濟集聚區,加快打造明湖智谷智能傳感、新興湖新能源等5個平方公裡級集中連片區域,新改建銀星合成生物產業園、衛光生命科學園等一批超100萬平方米成果轉化空間及超100萬平方米產業化空間,充分保障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需要。

  在持續加大科技金融供給方面,建成了光明科技金融大廈,設立了百億級科學城母基金,落地合成生物、腦科學等總規模75億元的3支市級產業基金,推出100億元科技金融專項,設立規模2億元的全市首支種子基金,落地7家科技支行,初步建立“引導基金+產業基金+科學城母基金+種子基金+市場化基金”全生命周期基金體系,覆蓋“0→1→10→100”全過程創新鏈條。

  內容來源:深圳特區報 深圳發布

(責編:李語、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