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政協委員聚焦“強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

2月24日,深圳市政協七屆五次會議舉行聯組討論,圖為聯組討論第二組委員們積極參政議政。 深圳特區報記者 賴犁 畢晗 攝
2月24日下午,深圳市政協七屆五次會議舉行聯組討論,圍繞“強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主題,委員們踴躍發言、積極獻策。
以光明科學城為試點打造創新生態體系
去年,深圳理工大學以獨特的人才培養模式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認可,首年招生實現“開門紅”。市政協委員、深圳理工大學校長樊建平發言時認為,大學作為教育、科技與人才最為緊密的交匯點,不僅是知識創新和人才培養的搖籃,更是科技創新的重要驅動力。他建議構建一個以研究型大學為重要依托,創新鏈、人才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的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包括構建開放共享的創新生態系統、推動科技資金與教育發展深度融合以及鼓勵科研機構和學校人員與企業緊密結合等。要以光明科學城為試點,打造由研究型大學、開放的科研機構與設施、產業園區等核心要素共同組成的創新生態體系,將政府投資的設施與機構的開放度納入考核指標,確保創新載體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共享,形成協同創新的良好氛圍。
市政協委員、深圳醫學科學院黨委副書記、深圳灣實驗室副主任張欣豪則將目光投向新型科研機構,建議依托新型科研機構,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在一定范圍內鼓勵具有一定規模的新型研究機構開展集約化辦學,賦予其教育功能,在學科上進行引才和科教改革探索,支持開展本領域內高端人才培養和教學活動。張欣豪認為,這可能是未來科教發展的新模式,需要建立容錯機制,總結經驗、適時推廣。
圍繞產業需求優化高等教育學科
“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給深圳提出更高要求。如何搶抓歷史機遇,提高高校院所與‘20+8’戰略集群和新興產業的匹配度和貢獻力,更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要,是深圳肩負的使命任務。”市政協委員、平安集團首席科學家肖京建議促進深圳高校、科研院所與“20+8”產業深度融合。以市場導向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打造“20+8”產業專利池,推動重點領域專利產業化。推進創新人才培養變革,圍繞“20+8”產業需求重塑專業設置、教材內容編纂、教學模式,以產業需求導向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集中建設科研基礎資源底座,以科技資源吸引創新人才,特別要加大AI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滿足未來爆發式增長的需要,利用基礎底座,面向全球吸引集聚一批AI創新創業人才。
市政協委員、康膝生物醫療(深圳)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總經理李鑒墨同樣認為,應該優化高校學科和專業設置,增強產業適配性。比如,採取專項行動,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我市“20+8”產業,推動高校全面梳理和優化相關學科設置等。
探索中小學科學與工程教育,培養未來創新人才
在中小學階段,深圳應如何以更大的力度推動科學與工程教育?委員們對此也紛紛支招。
“深圳作為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建議以更大的力度加強科學與工程教育體系,把深圳建設成為一個有利於各類創新創造人才競相生長的生態雨林。”市政協委員、深圳明德實驗學校(集團)黨委書記魯江建議設立深圳市中小學科技與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全面調研國內外科技創新教育的先進經驗,編制深圳中小學科學與工程教育的發展規劃並動態調整。圍繞深圳“20+8”的產業集群,開發以及向全社會征集相關的前沿課程,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中小學科學與工程教育的課程群並組織實施。
市政協委員、中山大學深圳附屬學校黨委書記羅燦同樣關注中小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她認為,科學教育內容的建構需要打通學科壁壘,進行學科重組、課堂重建、知識重構,構建“科學+”課程內容,將科學教育融入各門學科教學之中,拓展學生的思維邊界,豐富科學教育的內容,激發學生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興趣,培養其探索性、創新性思維品質。建議面向中小學生實施科學素養培育“沃土計劃”,依托所有學科、聯結生活世界,實施學科融合創新課程、創新素養通識課程和創新能力實踐課程,為學生持續性開展創新實踐並成長為創新人才打下堅實基礎。(記者 楊麗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