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華鈉新材蔡偉華:立足深圳,站在新能源創業前端

2025年03月20日09:05 | 來源:深圳特區報
小字號

原標題:華鈉新材董事長蔡偉華:儲能的未來藏於固態“鈉”

  在距離比亞迪總部3公裡之外的馬巒創谷科技企業孵化器園區內,深圳華鈉新材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華鈉新材”)的外牆上,展示著電池在幾百年間的演變和每一次的技術突破。在公司的研發實驗室內,正使用數十枚鐵釘,對全固態鈉離子電池進行穿刺測試,無明顯鼓包,沒有冒煙和起火,全固態鈉離子電池的安全性能可見非同一般。近日,華鈉新材董事長蔡偉華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儲能的未來藏在固態‘鈉’裡。”

  把握機遇 鎖定賽道

  時間回到2021年,彼時從海外留學歸來的蔡偉華已經在比亞迪工作了5年。那一年,碳酸鋰價格暴漲,鋰電池成本大幅提升,整個新能源產業的成本壓力劇增。作為比亞迪刀片電池開發工程師的蔡偉華,敏銳“嗅”到了一個全新的機遇,他迅速召集了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開始組建創業團隊、成立了公司。

  “經過大量的行業調研,我發現鈉離子電池有可能替代鋰電在一部分場景中使用,鈉電正處於產業化的‘前夜’,整個鈉電產業苦於沒有性價比高的原材料。”蔡偉華表示,當時,鈉離子電池在國內還鮮為人知,技術也遠未成熟,主要停留在學術研究。“我那時候就認為,未來5年是鈉離子電池快速蓬勃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窗口,我不能錯失這個機遇。”

  也正是2021年,寧德時代發布了其第一代鈉離子電池,同時亮相的還有極具創新的鋰鈉混搭電池包,為能源清潔化和交通電動化提供全新解決方案。這一裡程碑式成果,吹響鈉離子電池產業化的集結號角。

  蔡偉華告訴記者,基於正極材料差異化,目前鈉電主要分為層狀氧化物、聚陰離子化合物、普魯士類化合物三大技術路線。其中,聚陰離子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循環穩定性、熱穩定性和優異的安全性。“聚陰離子路線相對不足的是能量密度較低,如何‘取長補短’就是我們研發的重要方向。”

  扎根深圳 前路可期

  鈉電如何走出“黎明前的黑暗”?在蔡偉華看來,正極材料和固態電解質是高能量密度鈉離子電池商業化的關鍵。鈉離子電池的工作原理與鋰離子電池類似,都是基於“搖椅式”電池的概念,即在充放電過程中,鈉離子在兩個電極之間往返嵌入和脫出。“因此,理想的正極材料是讓鈉離子能夠實現完全可逆的脫嵌過程,同時又要保持晶體結構的完整性。再者,固態電解質可以克服鈉離子電池天生能量密度低的缺陷,實現能量密度的跨越以達到鐵鋰電池的水平。”

  蔡偉華表示,前期研發過程中,聚陰離子的復合磷酸鐵鈉在合成過程中極易出現不純的晶體,會嚴重影響電池的性能。經過不斷調整工藝、優化配方,在不懈地努力下,通過納米結構設計、微觀缺陷調控、惰相抑制技術、改性包覆技術“四合一”策略,全面提升了材料的產品性能。

  華鈉新材所研發的新型材料,其熱穩定性和獨特的電池結構,猶如給電池上了一道堅固的“安全閘”,正負極均採用鋁箔,不僅降低了成本,還提高了安全性。當電池內部短路時,鋁箔較低的熔點使其迅速融化,切斷電流,避免了熱失控和爆炸的發生。此外,低溫性能也是其技術一大亮點,在-20℃環境下仍能保持超過90%的放電能力,完全滿足動力電池低溫場景的要求。

  去年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深圳專精特新企業的華鈉新材,成功獲得了客戶的採購訂單,鈉離子電池實現規模化量產。在蔡偉華看來,鈉離子電池是一個長坡厚雪的好賽道,未來可期。“深圳始終歡迎從0到1的年輕創業者。華鈉新材也將立足深圳、面向全球,站在新能源創業前端,推進鈉電產業的發展”。(記者 鄒媛)

(責編:李語、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