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专家就“海水稻与国家生态粮仓”主题展开研讨活动。
“海水稻不仅可作为我们的优质主粮,也可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滨海生态修复。”10月22日,在2020科技专家研讨会上,多位专家聚焦““海水稻与国家生态粮仓”主题展开研讨。据悉,深圳海水稻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预计今年年产可达10万吨。
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作物学科带头人郑殿峰表示,引入海水稻能阻断海水给大湾区带来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互补并恢复滨海湿地,助力大湾区提高粮食产量,获得经济效益等。据悉,海水稻正在成为粤港湾大湾区百姓餐桌的优质主粮,并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坚实力量。
大湾区滨海生态修复“利器”
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形象化称呼,是在海边滩涂等高盐碱土地(土壤PH8-12、盐分12‰以内)生长的特殊水稻。海稻米能够满足特定人群的膳食营养需求,它对提高人体免疫力,调节血糖稳态、降低餐后血糖、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等均有一定作用。目前,我国试种的海水稻产量最高已经超过了亩产800公斤。
郑殿峰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对海水稻有着重大的战略发展需求,目前已有多家研发机构投入其中。作为广东海洋大学的专家,郑殿峰指出,目前制约广东海洋大学耐盐碱水稻研究最大的因素是学校缺乏耐盐碱水稻精准测试基地和标准化试验基地。
他建议,依托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建设耐盐碱水稻精准鉴定与测试基地,该基地可作为正在建设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的重要部分,成为耐盐碱水稻鉴定与测试的专业权威机构,助力大湾区引领中国乃至世界滨海农业发展。
生态效益与市场效益兼具
“盐碱地并不像大家所想的那样贫瘠,无法种植耕作。我国具有农业发展潜力的盐碱地近2亿亩,占耕地总面积10%以上,一旦开发利用,作物产量很高。”中国农科院深圳基因组所海水稻项目成员马硕表示,实验发现,海水稻的种植可以快速修复及改良盐碱土壤,并能改善海洋生态,起到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等作用。
马硕介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与中农海稻公司联合成立的以海水稻(盐碱稻)为主题的创新平台——“碱稻中心”,基于海水稻的三微改良法,建立了三微盐碱地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帮助初生及次生盐碱地、废弃矿区生态重建与土壤修复,并以市场化运营的思维将成果快速转化,研发出功能型微生物菌剂等产品,让企业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深圳海水稻产业化势头正“猛”
记者了解到,深圳早在2018年已向市场推出了3个海水稻系列产品:帕乡水鸟弱碱米、红海滩海水稻米及渤海湾海水稻米,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
2年多来,深圳海水稻种植及产业化发展迅速。据中农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市场开发人员邢博介绍,依托中国农科院深圳基因组所强大的科研平台,目前中农海稻已研发出20多个海水稻稳定新品种(新品系),海水稻生产、实验基地达到33个基地,今年基地面积将开发至30万亩,预计海水稻年产10万吨。
邢博表示,中农海稻联合深圳知名企业在全国盐碱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发起了海水稻国家生态粮仓计划:计划在10年内,布局100个中心,修复1亿亩盐碱滩涂地,为国家新增1亿亩耕地,实现年增收500亿斤优质生态弱碱米和1.5亿吨优质牧草,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的模式参考和战略支撑。(记者 袁静娴/文 郭力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