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深圳频道

第三届香蜜湖论坛举行

“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既有现代化模式的超越”

2022年10月31日16:06 | 来源:人民网-深圳频道
小字号

10月31日,第三届“香蜜湖论坛”在深圳市委党校举行。主办方供图

人民网深圳10月31日电 (李申)10月31日,第三届“香蜜湖论坛”在深圳市委党校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研究机构和社科理论界的专家学者齐聚深圳,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这一主题展开研讨。深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党校校长程步一参加论坛并致辞。

“香蜜湖论坛”是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发起的年度高端论坛,每年举办一次。论坛是先行示范区研究领域的重大学术活动,致力于宣传和诠释先行示范区的有关决策和发展战略,旨在推动专家学者把深圳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样本,紧紧结合“双区”建设实践,总结提炼更多具有思想性、前瞻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探索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深圳特色的学术语言和话语体系,为深圳加快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选择”

本届论坛上,由研究中心研制的首期全球标杆城市指数正式发布。该指数从人本、发展、创新、未来、善治五个维度对全球标杆城市进行评分、排名,今后将每两年更新一次。

“榜单选择了12个样本城市。从最终结果来看,没有完美的标杆城市。值得一提的是,人本方面,我国4个一线城市表现抢眼,民众获得感、安全感较强;创新方面,深圳创新力、产出力较强,资源集聚力是短板。此外,中国4个一线城市在善治方面也均位于前列。”深圳市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主任、教授李永清介绍。

《马克思主义在深圳: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线索的文化简史》同步发布。该书试图勾勒出以马克思主义为底色的深圳肖像,讲述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凝聚、为引领的深圳故事,从深圳文化的筚路蓝缕,写出马克思主义和一个城市的相互成就,以及马克思主义和这座城市的未来可能。

现场发布的研究报告《 “四有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与超越》则提出,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呈现了“有力政党+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序社会”四位一体的总体局面,政党坚强有力、引领创变,政府积极进取、开明有为,市场创新开放、灵活有效,社会多元参与、和谐有序,从而实现了理想化的治理状态。

“在此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既有现代化模式的超越,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二级教授、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倪星说。

“不断推动更高质量的对外开放”

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深圳先行示范区研究、自贸区发展等主题进行主旨演讲,并对深圳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很多研究说深圳‘空心’了,其实不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教授唐杰针对深圳创新驱动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报告,“深圳最近三年的专利技术在增长吗?在国内的重要性有所提高吗?答案是肯定的。深圳创新离不开制造,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制造业向高端攀升。”

唐杰强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大国博弈的主要战场。未来将是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核心一定是跟计算机、机器人、人工智能有关,人才一定是数字型的人才。同时,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和海量数据的累积,推动科学技术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成为新的科学研究的范式,科学研究越来越以“数据与算法为中心”进行思考、设计和实施。

“科学发现越来越依赖于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处理,科研对象、过程和扩散等越来越与数字技术融为一体,推动了科学技术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科学、技术、生产之间的结合往往会成为新的增长点。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科学技术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唐杰说。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猛也提到,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增长动力逐步由要素驱动的数量型向以技术进步、制度变革为主、创新驱动的质量型转变。

“针对深圳未来高质量发展,我们提出的政策建议是,一方面,深圳市应加快开启新一轮全方位基础性改革,着眼解决深圳经济面临的深层次结构性与体制性问题;另一方面,正确认识目前深圳技术进步的阶段性特征,克服‘投资恐惧症’。”李猛说。

李猛建议,未来,深圳需要不断推动更高质量的对外开放,空间范围上扩大对外开放,把握国际关系。例如,与香港金融市场紧密联系;推动与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合作共建高科技产业园,吸引落地一批高质量外资企业和项目;助推贸易投资便利化;维持中长期深圳经济体系较强的增长韧性等。

“需要重视产业的深度协调发展”

“大湾区内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正在逐步推进,整体呈现高端制造服务化与服务互联网化的趋势,为大湾区打造世界一流城市群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会上,深圳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彭芳梅表示。

然而,大湾区内部仍存在城市竞争下的产业技术创新的重复性投入,城市间产业融合壁垒仍然显著,产业分工与协同演进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些问题短期内会阻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配置,长期会拖累大湾区创新效率的提升,制约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此,我们建议,科学倡导产业融合发展,不要继续盲目追求要素推动型的旧式产业融合发展逻辑,需要重视产业深度协调发展、深度融合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关键性拉动作用,缩短大湾区内部人员流通成本,如探索设立各级人才出入境绿色通道等。”彭芳梅说。

针对制度创新,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符正平表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活跃、科技资源丰富,具备战略新兴经济发展的承载和支撑条件,建议以新兴产业与优化营商环境为突破点,进行制度创新。

“战略新兴经济发展必须注重规划、侧重长远规划,同时避免同质化,构建协调、互补、统一的协同创新体系,建立健全经济发展的平台保障制度。”符正平举例,前海是我国第一个实行法定机构改革创新的区域,形成了鲜明特色。下一阶段,前海可推进以法定机构承载部分政府区域治理职能的机制体制创新,如增加港澳居民、外籍人士等多元主体参与区域治理,推进行业协会自律自治等。其他地区也应对标国际经贸新规则,加大差异性制度创新的力度。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回望过去,是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进程,也让深圳跃升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速向全球标杆城市迈进。”深圳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郑秀玉在总结讲话时表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责编:李语、陈育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