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深圳频道

持续展至4月9日!大湾区师生点赞“深圳·光明国际公共艺术季——沈少民作品展”

2024年03月06日11:32 | 来源:深圳光明
小字号

原标题:持续展至4月9日!大湾区师生点赞“深圳·光明国际公共艺术季——沈少民作品展”

3月1日

位于深圳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的

“一群斑马横穿马路——沈少民作品展”

迎来了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

传理学文学硕士课程

互动媒体系的师生们观展

  作为深圳市光明区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深圳·光明国际公共艺术季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展览展出了著名当代艺术家沈少民的10组装置艺术作品。该项目属于光明区重点打造的十大文化品牌项目,旨在为公共艺术在大湾区的发展提供一个专业平台,助力大湾区社会的美育提升和发展。

沈少民

  当代艺术家、纪录片导演、诗人

  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所主任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 科学+艺术联合实验室艺术总监

  现工作生活于深圳、北京、悉尼。擅长多领域跨媒介创作,作品涵盖装置、影像、纪录片、观念绘画、诗歌、公共艺术等。曾担任深圳市民中心国际艺术家版灯光秀总导演。

  主要大型个展:“一群斑马横穿马路”“沈少民的科学简史”“中国鲤鱼”“这里没有问题”“算了吧,风”“一号工程”“磕头机”“盆景”“歼-X”等;

  策划重要展览:“问题演绎”;

  重要国际展览:悉尼双年展、利物浦双年展、釜山双年展、基辅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澳门双年展等;

  主持设计的“云美术馆”荣获2022 AMP 美国建筑大师奖展览空间类别最高奖“Best of Best”;

  纪录片:《我是中国人》《消失的村落》《色达日记》《一个人的寺庙》;

  诗集:《我是我自己的结果》《我扶起自己的影子》;

  作品被国内外众多美术馆、机构、大学、基金会及藏家收藏。

《一群斑马横穿马路》

展览主题“一群斑马横穿马路”

源自沈少民的诗歌

《我是我自己的规则》

这一象征性的画面

将斑马的自然习性与

现代城市的交通标识相结合

探讨了自然与人工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复杂关系

艺术家巧妙地设计斑马条纹

与交通标识的交叠

不仅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也引发了对于自然生态与

社会环境界限的社会寓意和哲学思考

  在参观过程中,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姜苏轩为师生们提供了详细的导览和讲解,展现了作品的深层含义,使大家对沈少民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香港浸会大学的师生们纷纷表示,在这次互动媒体研究工作坊中,深圳光明的艺术科技与设计让他们感受到了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也促进了他们对社会、自然,关注生命,关注科学等议题的深入思考和兴趣。

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姜苏轩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副教授Paul Shepherd对沈少民个展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作品体现了他在当代艺术的独特地位,将日常生活物品与前沿技术巧妙结合,展现了艺术与科技的新领域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不仅体现了艺术的发展方向,也为人们探索新的领域提供了启示。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传播硕士课程互动媒体系的专业应用副教授Paul Shepherd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研究助理教授黄磊表示,参观此次展览激发了他们在科技艺术领域的探索欲望。特别是展览中的《分寸之间》闹钟作品,让师生们重新审视时间与铃声的关系,启发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从细微处发现更多的艺术灵感。

  同时,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传理学文学硕士、互动媒体专修的在读学生陈若瑶也分享了她的观展感受。她表示,整个展厅的布局十分稳定,色彩搭配合理,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每个装置作品都蕴含着独特的意义。特别是《我和我自己》作品,让她印象深刻。作为首次来到光明观展,她对这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和友好氛围留下了深刻印象。

⾹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传理学文学硕士、互动媒体专修在读学生陈若瑶

沈少民把“时间”视作

衡量世间变迁的标尺

这一概念贯穿了

他的此次展览的作品主线

  作品《时间机器》和《分寸之间》通过单一或组合的时钟表达时间的循环与折叠,探讨时间的流逝与前进、冲动与回溯,揭示了永恒的对立与冲突。这既是对现实直观、有力的描绘,又响应了人内心深处的共鸣与认知;同时也象征正处于社会变革的临界期、一切显得模糊不定的“我们”。

《时间机器》

《分寸之间》

  作品《声音的记忆》通过放大日常所用耳机的尺寸制成雕塑,而《声音的距离》通过动态的装置把音乐转换成可视的尺度,展示了音乐的张力。通过这样与公众日常生活直接互动的创作方式,营造了一种亲密且充满共鸣的连接。这种作品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展现了平等的沟通与尊重,缩短了艺术家与观众、创作与体验者之间的距离,创造了一种共存共享的现场氛围。

《声音的记忆》

《声音的距离》

  作品《中国鲤鱼》由两千条被放置在一个巨大的渔网中的用硅胶制成的仿真鲤鱼组成。鲤鱼作为生物以及其在我们传统与消费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被沈少民用作表达象征和隐喻的资源。他通过这些仿真鲤鱼,以一种重构和置换的表现手法,展现了自然环境不断遭受破坏的问题,并寓含警示与预知的意图。作品反映了现代化对人类生活各方面、尤其是对自然生存环境的影响,批判了现代化社会中对人类能力无限扩张的盲目崇拜和经济活动中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通过这个警示性的寓言,沈少民展现了一种文化趋同下的心理暗示,同时也鼓励观众将其视为一种超越现实的思考方式。这不仅是沈少民对当前状况和未来可能性的深度感知,也是他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危机的担忧及警惕。作品背后所隐藏的深刻社会问题既揭示了艺术家细腻的洞察力和表达力,同时也触发了观众对人类生存状态心理和意识层面的共鸣。

《中国鲤鱼》

  在作品《我和我自己》中,沈少民巧妙地设置了一种镜像与现实之间的双重世界,仿佛引导观众进入一个充满神秘和诱惑的迷宫。我们作为旁观者,似乎永远在这个迷宫里寻找出路,这种寻求贯穿了我们的整个观察过程。然而,寻找出路的旅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让我们长久积累的经验在此刻变得毫无作用,迫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体验一切。偶尔当一道光芒出现时我们误以为找到了离开迷宫的希望,最终却发现那只是自身幻想和错觉的产物。

《我和我自己》

  沈少民深切地关注着中国的自然及社会生态,用艺术的视角观察国内社会的高速变迁,展示了他对未来的期待、想象力和对现状的批判性思考。超越了现实主义艺术的界限之后,沈少民在艺术创作中开辟了更宽广的想象空间,表现出他在新的艺术语境下自由穿梭于不同媒介和边界的创作能力。他的作品激发了观众心中所需的力量与想象,展现了艺术捕捉无尽变化的可能,如同在生命的河流中探寻,观察世间一切的成长与变化。沈少民的艺术探索就是跨越艺术边界障碍的过程,正如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冯博一在前言中引用顾城在《一代人》中的诗句来概括沈少民的艺术追求和人生态度:“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深圳·光明国际公共艺术季“一群斑马横穿马路——沈少民作品展”,自2023年11月29日开展以来,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欣赏,更成为推动大湾区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契机,展现了光明区作为文化艺术创新高地的独特魅力。

未来

光明区将继续发挥

科技创新的先行示范作用

举办更多精彩的文化交流活动

以推动光明区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书写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深圳市光明区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

深圳·光明国际公共艺术季

【一群斑马横穿马路——沈少民作品展】

  艺术家 | 沈少民

  策展人 | 冯博一

  展览时间 | 2023年11月29日——2024年4月9日

  展览地点 | 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2F展厅A

  主办单位 | 中共深圳市光明区委宣传部、深圳市光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承办单位 | 盛世再现(深圳)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华侨城文体产业管理有限公司

  执行单位 | 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科学+艺术联合实验室

  学术支持 | 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所

  技术支持 |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

 

  内容来源:光明区委宣传部

(责编:李语、陈育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