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城市-歷史:深圳1891-2020》影像展在關山月美術館舉行。
從百年前傳教士鏡頭下的虔貞女校到上世紀90年代馬克·呂布的街頭黑白攝影,從盛極一時的紀實拍攝到城市劇變之下返照現實的藝術影像,從中國人的見証與記錄,到外國人的對照與觀察……6月19日,《影像-城市-歷史:深圳1891-2020》影像展在關山月美術館開幕。40位(組)參展人與機構的200多幅攝影作品、15部電影及紀錄片,連同多部文獻,呈現一部跨越130年的“影像深圳”史。
據了解,展覽由深圳(福田)國際城區影像節組委會、南都灣區城市美學研究所、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聯合主辦,深圳市福田區宣傳文化體育事業發展專項資金資助。展覽分三個單元通過影像的表達和梳理,立體地呈現深圳的前世今生。其中多件作品都是首次與觀眾見面。
外國人鏡頭下的深圳是什麼樣的呢?本次展覽展出了眾多外國攝影師對深圳的觀察與思考。事實上,和許多近代城市一樣,深圳最早的影像就出自外國傳教士之手。由瑞士巴色差會傳教士於19世紀末在深圳龍華浪口村拍攝的老照片把“影像深圳”的歷史一下推到了130年前。它是深圳最早的歷史影像之一,同時它也承載了一段塵封已久的百年女校歷史。本次展覽由這裡起始,包括抗日戰爭爆發后日軍入侵深圳的情景、美國記者哈裡森·福爾曼於新中國成立初期拍攝的沙頭角中英街、英國教師瑪麗·克拉克於1962年旅行期間從香港新界拍攝的深圳,也在展覽中首次展出。這些影像作品,克服了文字版地方志“不見其人、不聞其聲”的場景缺憾,是重要的地方史史據。
除了早期的傳教士,40年來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經濟奇跡也吸引了眾多國際知名攝影師和藝術家的目光。他們以異鄉人的他者身份切入城市,作品折射出經濟發展對深圳本土文化的影響,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中扮演的角色的變化。活躍於香港的法國雙人藝術組合地圖署的錄像作品《和波德萊爾一起回家》及裝置作品《珠三角:精益化規劃,精細化模式》﹔瑪格南圖片社傳奇攝影師馬克·呂布在上世紀90年代在深圳街頭拍攝的黑白攝影,來自美國、英國、印度等地攝影師的彩色攝影作品,以及巴西導演伊凡·阿布魯的紀錄片作品《上梅林,都市的旋律》,都展現了這種或熱切或冷靜的觀察。(記者 梁瑛/文 韓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