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革命老區是中國最早開展土地革命的地方,以汕尾為中心的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時期全國十幾塊主要革命根據地之一,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
支持汕尾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是深圳這個經濟特區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2013年開始,經濟特區“牽手”革命老區開展對口幫扶,7年間,深圳共向汕尾派出幫扶干部731名,投入幫扶資金約83億元,實現了200個貧困村100%出列,貧困戶100%脫貧,在2016-2018年省脫貧攻堅考核中連續三年被評為“好”檔次。深圳廣大對口幫扶干部將特區情義、深圳精神帶到了汕尾,他們積極融入汕尾改革發展大局,真心付出、真抓實干,助力汕尾打造沿海經濟帶靚麗明珠。
深圳投入幫扶資金1920萬元援建汕尾城區鹽町頭小學,解決周邊學校學位擁擠的情況。深圳對口幫扶汕尾指揮部供圖
黨建引領解難題
曾連續十年參與對口幫扶工作的深圳市公安局干部曾慶偉,在2013年7月抵達陸豐市大陂村駐村時,被黨組織活動基地年久失修的景象深深震撼,下定決心要改變“村組織陣地弱化”的現狀。“在老百姓眼裡,黨組織代表黨的形象。帶頭人選好了,支部建起來,才有凝聚力”。
除了下大力氣改善村組織硬件條件,曾慶偉還嚴格推進村務民主集中制,規范村“兩委”決策流程,認真開展“三會一課”。通過舉辦“七一”專題培訓活動和定期學習討論活動,深入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全體黨員干部工作作風與精神面貌明顯提升。
基層黨組織建設,也是縈繞在深圳市羅湖區機關事務管理局干部、陸豐市湖東鎮竹林村駐村第一書記庄烽心頭的重點工作。
“隔壁村的進村路還是泥路,這對兩個村都太不方便了!”庄烽了解到,道路十多年來沒修好,主要原因是兩村之間存在歷史恩怨。庄烽帶著其他黨員一起,逐一到31戶村民家中做思想工作。去年10月,一條嶄新的水泥路建設完工。竣工的那一刻,庄烽感嘆:“混凝土一澆,兩個村的歷史恩怨一筆勾銷”。
2019年7月,一名應屆大學生黨組織關系轉入村支部。庄烽敏銳地意識到,這可能是吸收優秀年輕黨員回鄉工作的絕佳機會。“回來吧!一起建設家鄉!”通過多次登門拜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庄烽做通了這名大學生和其父母的思想工作。
“大學畢業生黨員的加入,增強了竹林村支部力量,也為推進鄉村振興步伐注入了新鮮血液。”庄烽告訴記者,這位返鄉大學生,已經成長為竹林村黨支部副書記,是陸豐市首位女大學生村官。
深圳市委統戰部的90后干部陳劉木擔任汕尾東洲街道東二村駐村第一書記后,以抓貧困村黨建為引領,助力脫貧攻堅。半年不到,他的腳步走遍村庄的每一個角落,摸清了村庄發展最迫切需要解決的痛點問題。
交通路口安全隱患整治了、路燈裝好了、斷頭路也打通了……村民開玩笑地說,“要不要把戶口遷到我們村裡,我們太需要這樣的書記了!”
變“輸血”為“造血”
貧困戶要實現全面脫貧,不僅要靠“輸血”,更要靠“造血”。深圳市稅務局干部、陸豐市城東街道高美村駐村第一書記鐘林海說。
“白天翻山越嶺,晚上上網查閱資料,常常工作到深夜”的鐘林海在征求廣大村民意見后,最終確定建設高美茶加工廠,推動高美村集體經濟發展。
高美茶在陸豐地區廣負盛名,茶葉品質上乘,經濟效益可觀。對此,鐘林海投入單位自籌資金240萬元,在高美茶種植基地內建設茶葉加工廠。還利用省扶貧開發資金147萬元購置茶園項目,以“茶廠+茶園”相結合的模式,有效提高了茶葉加工效率和專業化程度,減少了茶葉運輸成本,同時也滿足了其他茶農的加工需求。鐘林海激動地告訴記者,“‘茶廠+茶園’每年分紅收益可達28萬元!可帶動50多位村民就業!”
茶廠建好了,茶葉還要賣得出去。鐘林海帶著高美茶參加各大農產品展銷會,建立產銷對接機制,將高美茶在深圳市消費扶貧中心(海吉星)進行長期展銷,與其運營單位建立了產銷對接機制,開創了穩定的線下運營平台。目前,累計完成消費扶貧總額25萬余元,帶動192戶貧困戶從中受益。
有“茶葉書記”,就有“番薯書記”。汾河村位於螺河西側,全村人口近2900人,全村耕地面積860多畝。在深圳對口幫扶后,紅心大葉番薯在當地廣泛種植,成為汾河村特色幫扶產品。
今年3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傳統銷售渠道不暢,大量紅心番薯滯銷。怎麼辦呢?深圳市疾控中心干部、陸豐市河西鎮汾河村駐村書記廖玉學,決定以“汾河村第一書記”的特殊身份,當起農特產品“代言人”。他在深圳對口幫扶汕尾指揮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了《我為陸豐汾河紅心紅薯代言》的“爆文”,引發了一波“愛心助農”潮。短短3天,在網上銷售量就突破1萬斤。
“我們村的紅薯基本已經銷往全國了,最遠的訂單有來自內蒙古的!”廖玉學特別自豪。
“挖掘地下糧倉,‘葛’掉貧困之根!這裡是河北村的葛根種植園,我為河北村的葛根代言!”日前,在一個網絡平台上,深圳市市場監管局干部、陸河縣河田鎮河北村駐村第一書記唐東來化身“帶貨主播”,當起了土特產“代言人”。
唐東來介紹,駐村扶貧工作隊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幫助貧困村實現穩定增收的重要舉措,堅持變“輸血”為“造血”的工作思路,緊緊抓住產業扶貧不放鬆,努力培育出穩定脫貧的“干細胞”。建立消費扶貧工作機制和實施方案,定下了“內銷與外銷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批發與零售相結合”的促銷思路,已累計幫扶河北村銷售“扶貧雞”1.6萬隻、葛根4萬多斤,以及一批葛根茶、葛根粉等,銷售額達到了180萬元。
深圳市龍崗區在海豐推廣的袁隆平超級水稻。深圳對口幫扶汕尾指揮部供圖
既“扶志”又“扶智”
“扶貧重在扶志,隻有‘精准把脈’、‘對症下藥’,激發起貧困戶靠雙手致富的積極性,才能實現脫貧不返貧。”坪山區坑梓街道干部、挂任陸河縣委常委、副縣長的屠治明說。
考慮到陸河生態優勢突出,本著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的理念,屠治明引進了深圳華僑城東部投資有限公司,將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勞作變體驗、農房變客房,以“文化+旅游+城鎮化”的旅游扶貧新路子全力打造華僑城•螺溪谷鄉村旅游項目。
“從前我們村到處污水橫流,蚊虫亂飛,自從發展旅游后,就發生了大變化。”曾經的貧困戶小梅說。她現在在景區工作,一天能賺150元,日子越來越有盼頭。“真心感謝這些從深圳來的干部,圓了我孩子的大學夢,還把我們村打造得這麼漂亮!”小梅激動地說。截至目前,華僑城•螺溪谷景區解決了當地就業14人,臨時用工1000余人次。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陳麗斌是深圳市羅湖區星園學校教師,在派駐汕尾市陸豐碣石鎮新酉村扶貧后,“那個總是在講台上娓娓道來”的陳老師,在駐村工作上充滿了韌勁。
村裡有一位85后青年小溫,從小沒有父母照顧,寄住在別人家,長期貧困,陳麗斌加了他的微信,經常同他閑聊談心,鼓勵開導。現在,曾經沉默寡言、居無定所的小溫,常常主動和陳麗斌分享自己的人生規劃,“好好打工賺錢,回來蓋個新家,娶個好老婆。”
“看到曾經迷茫的青年變得樂觀,積極回饋社會,我感到特別欣慰。”陳麗斌說。
新酉村教育資源薄弱,扶貧工作隊多次組織當地教師前往深圳參觀學習。在新酉小學,扶貧工作隊帶領老師們在教學樓的每層建起了開放式圖書角,沒有上鎖的門、沒有監督的老師,學生們可以隨意在這裡讀書、寫作業﹔扶貧工作隊還聯系羅湖區洪湖小學捐贈了60台電腦……
通過文化扶貧,“扶志”以自強,“扶智”以自立,脫貧的內生動力才會奔騰而來,文化復興的全面小康才會如約而至。深圳市龍崗局文體局干部、海豐縣梅隴鎮石南村駐村第一書記杜安智介紹,在幫助貧困戶脫貧增收的同時,扶貧工作隊非常注重文化惠民,推動扶貧與扶智相結合。
今年1月5日晚,由扶貧工作隊等單位承辦的“2020梅隴鎮迎春晚會暨脫貧攻堅文藝演出”在文化廣場舉辦,近2萬名村民現場享受這道“文化年貨”,感受新農村新氣象。
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提升。這其中,離不開深圳幫扶干部的努力。
“深圳的干部離開家、離開熟悉的工作崗位來到汕尾,帶來深圳特區的先進理念、優良工作方法,對於汕尾本地干部來說,有極大的鼓舞和帶動作用。”汕尾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黎明認為,深圳幫扶汕尾,也是深圳幫扶干部和汕尾干部之間的良性互動。“你用經濟特區的精神影響我,我用革命老區的精神熏陶你。”(張光岩 莘祖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