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深圳經濟特區40年的跨越發展,“開放”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視角。不久前,深圳發布了一組亮眼的外貿數據:今年1—8月,深圳進出口總值達到1.88萬億元,同比增長2%﹔僅今年上半年,全市設立了外商投資企業近2000家,吸收合同外資近80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超40億美元,同比增長了5%。可以說,持續對外開放不僅給經濟增長帶來強勁支撐,也為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經濟特區40年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積累的寶貴經驗,其中重要一條就是“必須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不斷提高‘引進來’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競爭力”。40年來,深圳積極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吸引全球投資,外貿進出口總額由1980年的0.18億美元躍升至2019年的4315億美元,年均增長26.1%,實現了由進出口貿易為主到全方位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跨越。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如果說改革彰顯的是深圳“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那麼開放則顯示出深圳敞開胸襟、擁抱世界的決心。1981年,深圳發出編號為“0001”的中國合資企業營業執照,“三來一補”打開了這座城市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的大門。吸引國外資金,引進管理經驗,完善法治體系,優化營商環境……40年的時間,在開放中吸引各方資源,以全球坐標定位自身發展,深圳實現了由一座落后的邊陲小鎮到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的歷史性跨越。目前,深圳擁有全球第三大集裝箱港、亞洲最大陸路口岸,與50多個國家的80多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或友好交流城市。一個個對外開放的舉措,成為這座城市旺盛活力的寫照。
今天的深圳,已經完成了從引進模仿到開放創新、從外向驅動到內外並舉、從低端代工到高端制造的飛躍,正在加快構建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體系。以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建設為引領,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標准、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和力度不斷加大﹔以“國際人才高地”為目標,引進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可以說,深圳作為中國開放的窗口,開放的大門隻會越開越大﹔作為與世界共享機遇的窗口,吸引力隻會越來越強。
當前,我國正在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圳開放的舞台更大、發展的機會更多。一方面,需要在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上下功夫,深化對內經濟聯系、增加經濟縱深,增強暢通國內大循環和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功能﹔另一方面,還要探索更加靈活的政策體系、更加科學的管理體制,加強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務實合作。與此同時,越是開放越要重視安全,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增強自身競爭能力、開放監管能力、風險防控能力。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經濟特區建設40年的實踐離不開世界各國的共同參與,也為各國創造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分享了發展利益。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經濟面臨諸多復雜挑戰,我們決不能被逆風和回頭浪所阻,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面向未來,唯有銳意開拓全面擴大開放,才能獲得更龐大的市場空間,激發經濟增長的巨大潛力﹔才能進行更細致的分工協作,培育創新發展的無限生機﹔才能促進更多元的文化融合,展現互利共贏的合作理念。
不久前,一家國際知名科技企業落戶深圳市南山區,在談到布局原因時該企業負責人表示:選擇這座城市就是因為它的開放性。開放的深圳,開放的經濟特區,必將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為世界經濟增長帶來新的更多機遇。
(本系列評論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