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研究報告(2021)發布

深圳“雙創”綜合指數蟬聯全國第一

李申
2022年05月18日16:49 | 來源:人民網-深圳頻道
小字號

研討會現場。人民網 李申攝

2020年全國“雙創”綜合指數排名靠前的城市得分情況。

  5月17日,《“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研究報告——以制度開放促進高標准創新市場體系建設(2021)》(以下簡稱《研究報告》)和《中國“雙創”發展報告(2020-2021)》(以下簡稱《發展報告》)發布暨專家研討會在深圳舉行。

  “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研究由國務院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協調小組專家組專家王京生連續6年領銜課題。《發展報告》由王京生主編。

  當前,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不斷深入推進。《發展報告》顯示,在對全國100多個城市的“雙創”研究觀察中,各城市的“雙創”都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特點。深圳“雙創”綜合指數蟬聯第一,北京、上海名列第二、三位。

  王京生在會上介紹:“今年‘雙創’研究的重點是探討‘放管服’與創新市場的關系,以及新型舉國體制與創新市場的關系。”《研究報告》指出,“放管服”是中國創新市場體系建設的制度力量,在“放管服”改革驅動下,我國技術、金融、人才等配套要素市場逐步完善,創新市場開放水平持續攀升。

  “雙創”資源要素正加快從數量導向向質量導向轉變

  《發展報告》基於聯合國創新創業三元評價體系,對全國100個有代表性城市的“雙創”發展進行評估。研究發現,深圳“雙創”綜合指數得分位列第一,實現了現時績效、未來可持續發展和社會成本的統一。2020年深圳市人均GDP在樣本城市中排名第一,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高達37.13%,2020年專利授權量達222412件。

  上海市“雙創”綜合環境領先全國。結合環境支持評價具體指標來看,上海是外資吸引力最強和經濟開放程度最高的城市﹔產業基礎中上海進出口總額第一﹔擁有較優的營商環境,國家級孵化器數量最多。

  北京“雙創”資源能力最好。北京科技資源優勢較為明顯,擁有90多所高校和1000多家科研院所、4000多家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同時集聚全國80%的天使投資人和三分之一的股權投資機構,具有高度活躍的資本市場。此外,相較上一年研究成果,成都“雙創”綜合指數超越武漢排名第七,武漢相應下降一位,其余城市排名未發生變化。

  《研究報告》指出,整體來看,數字經濟是疫情沖擊下穩定發展的壓艙石,高質量基礎設施和產業數字化成為“雙創”重要動力。數據顯示,2020年,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雙創”綜合指數排名靠前的城市,數字經濟規模分別達到19468億元、20590億元、14658億元、13084億元,佔 GDP 比重53.92%、53.20%、52.97%、52.30%,帶動城市 GDP 實現逆勢增長。

  《研究報告》認為,目前,“雙創”資源要素正加快從數量導向向質量導向轉變。首先,人才服務體系牽引人才結構高級化的進程在加速。目前西安、成都等新一線城市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醫療資源等公共基礎設施排名靠前,正成長為新的人口流動樞紐型城市。其次,“雙創”環境優化向高質量服務體系邁進。一線城市在商業信用環境、創新創業載體數量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從業人員佔比方面具有較大優勢,新興發展的城市未來應進一步在政府信用、信貸投放、中小企業信貸支持等方面著力,優化商業信用環境。此外,創新市場體系進一步向基礎研究創新市場延展。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不斷加大對基礎研究創新的支持,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基礎研究機構建設,增強原始創新能力,推動了“雙創”事業快速發展。

  全過程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是創新市場繁榮的拉動力量

  今年,課題組首次對中國創業生態系統進行深入研究,探討宏觀創業環境與微觀創業者之間的互動。

  《研究報告》認為,全過程創業生態系統是創新市場繁榮的拉動力量。目前,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已基本建立覆蓋“機會識別-機會開發-機會實現”的全過程創業生態。

  《研究報告》指出,北京擁有完善的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支撐創業機會識別,通過加強眾創空間的規模化、專業化運營等,全方位賦能創業機會開發﹔上海則主要通過開放的市場環境吸引大量外資企業“走進來”,持續加碼國內市場,擴大市場需求等。制度開放創新是上海最大的優勢。

  與上海等城市相比,深圳和北京通過開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和雄厚的產業基礎加速創業機會識別,抓住機會開發所需的低成本空間、創新技術,充分釋放人口紅利優勢,助力創業者快速組建團隊,使得兩個城市培育出更多具備機會敏銳性的創新型企業家,提高轄區企業整體的存續率,從而在競爭中取得了領先優勢。深圳創新型企業家機會敏銳性更強,成立一年內並擁有專利信息的創新型企業1167家,高於上海(851家)、北京(609家)和廣州(637家)。目前,深圳市每萬人擁有企業1288家,創業密度穩居全國第一。

  《研究報告》針對現狀提出三點建議。其一,各城市未來應進一步強化制度創新,打造創業機會最富有的城市。其二,強化制度安排以優化空間、人才和資本等方面的資源配置,提高創業機會的持續開發和利用,提升之路。其三,加強各創業主體之間創業資源的交流,促進信息、技術等要素資源的開放共享,在市場准入、產權制度、公平競爭等方面採取積極舉措,優化創業環境,全面激發創業活力。

  “放管服”改革是中國高水平創新市場體系構建的制度力量

  回顧中國創新市場培育和發展的歷程,課題組發現,“放管服”改革是中國高水平創新市場體系構建的制度力量。“新型舉國體制+市場”是創新市場體系構建的“中國模式”。

  《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創新市場基本實現了“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並舉的雙驅動結構,新型舉國體制與創新市場相結合的治理模式,是中國創新驅動戰略實施的重要特征。

  課題組成員、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說,通過大力推進“基礎研究創新市場”的科技管理體制等的改革,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知識產出大國,有效專利產業化率從2018年的32.3%逐步提升至2020年的34.7%。

  《研究報告》認為,新型舉國體制與創新市場之間的互補關系,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新型舉國體制是解決創新市場失靈的關鍵力量,“放管服”改革在優化“新型舉國體制”的制度功能的同時,尊重並保護了市場的自發機制,使創新市場呈現出新型舉國體制與創新市場相互支撐、相互強化的加強的制度效應。

  同時,在創新市場形成過程中,新型舉國體制可以發揮源頭供給性、組織攻堅、制度突破獨特作用,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有效解決知識供給“短缺”。

  “‘放管服’改革在這裡發揮了‘強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固本’(新型舉國體制)的作用。”陶一桃說。

  目前,我國創新市場總體呈現出以“試驗發展創新市場”和“應用研究創新市場”為主體,以“基礎研究創新市場”為輔的多層次創新市場體系。但仍面臨創新市場體系建設缺乏頂層設計、亟需完善立法體系等問題。

  對此,《研究報告》提出建議,將創新市場融入國家戰略,盡快為創新立法,完成創新市場體系頂層設計﹔推進科研自主,支持企業進入基礎研究創新市場﹔強化產權應用﹔倡導遵循規則平等原則,打造國際化的高品質的創新市場的法治環境等。

  專家學者:進一步推動“雙創”向縱深發展

  會上,不少專家學者認為,《研究報告》具有豐富的理論性與很強的指導性,不僅豐富了國內創新市場的研究,也將進一步推動“雙創”向縱深發展,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深圳智庫聯盟理事長、深圳市決咨委專職常務副主任高振懷表示,《研究報告》指出要從理論與實踐上切實重視創新市場,持續深化創新市場改革,完善創新市場法治環境,這些建議對高標准創新市場體系的建設具有指導性意義。“此次從‘放管服’視角,系統梳理了我國創新市場體系基礎制度建設,具有很強的理論性,也體現了鮮明的問題導向意識,提出了具有戰略價值的對策建議。”

  南方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李鳳亮表示,《研究報告》緊貼新的背景形勢,探索了新的分析框架,提出了新的觀點結論。對於“雙創”的研究實踐,他建議“要重點聚焦如何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發展高效強大的技術供給體系。”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表示,《研究報告》提出高標准的創新市場,對於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和高標准的市場體系建設都具有特別的意義。“《研究報告》提出的中國創新市場的‘RASP’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對於“雙創”的發展還要進一步研究產業政策和競爭政策的關系問題、競爭中性和民營企業發展的問題以及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市場問題。”

(責編:張晨牧、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