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深圳“新時代10+2文化設施”漸次開工

2022年06月29日08:23 | 來源:深圳特區報
小字號

原標題:深圳“新時代10+2文化設施”漸次開工

  坪山河畔、燕子嶺下,樁基施工火熱推進,作為深圳“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之一的深圳自然博物館正在由藍圖變成現實。未來,這裡將形成一片生機勃勃的“三角洲”。

  文化決定城市品質和地位,建設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杆城市,離不開強大的文化支撐。記者近日走訪了解到,深圳從2018年啟動規劃建設的“新時代10+2文化設施”,截至目前,已基本完成方案競賽設計、項目用地審批等程序,轉入建設前期或開工階段。

  掀起新一輪文化設施建設高潮

  深圳“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包括深圳歌劇院、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深圳創意設計館、國深博物館、深圳科技館(新館)、深圳海洋博物館、深圳自然博物館、深圳美術館新館、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深圳音樂學院﹔新增的兩大文化設施,為灣區書城、深圳博物館新館(暫定名)。

  一個個響亮的名字,涵蓋音樂、歷史、創意、科學等眾多領域,一座座世界級公共文化地標,吸引全球最優秀的團隊傾力投入,掀起新一輪文化設施建設高潮,將賦予深圳更多城市魅力和吸引力,帶給深圳人涵養科學精神、人文精神、藝術精神的一處處“綠洲”。

  讓建筑擁抱音樂、音樂與大海相遇。蛇口半島南端,由普利茲克獎獲得者、國際著名建筑設計大師讓·努維爾團隊點亮的“海之光”,為深圳描繪了一座粵港澳大灣區最高標准藝術殿堂、國際化綜合型文化交流新平台、世界級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深圳藝術文化新地標。

  目前,深圳歌劇院作為2022年全市重大項目之一,已完成項目方案設計國際競賽,正開展方案設計優化和深化,推進可研報告申報等工作。該項目建成后總建筑面積22.2萬平方米,包含歌劇廳、音樂廳、多功能劇場等功能,融匯山、海、河、港、灣環繞的特色資源,天然形成“一島雙灣、一河一山”景觀格局。

  施工建設堅持環境友好

  前海新城,國深博物館建設現場塔吊林立、車來車往,一派繁忙。

  施工方採取多種舉措節能、節材、節水、節電、節地,同時在揚塵、噪音與振動、光污染、土壤保護、建筑垃圾控制等方面始終堅持環境友好。就地取材,施工現場500公裡以內生產的建筑材料用量佔建筑材料總量的70%以上﹔應用先進節水工藝,現場機具、設備、車輛沖洗用水設立循環用水裝置﹔節約用地,臨時設施佔地面積有效利用率大於90%,減少土方開挖和回填量,最大限度地減少土地擾動,保護周邊自然環境。

  國深博物館項目總投資35億元,總建筑面積約12萬平方米,集文博功能、科學技術和建筑藝術為一體,預計2025年建成運營。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設計大師何鏡堂領銜的設計團隊,以“文明之樹、濱海明燈、國博院子”象形隱喻的設計方案勝出,整體形象周正大氣、簡潔明快,將是體現中國文化自信的現代化、綜合型國家級博物館和城市名片。

  海上生“雲”、鷺鳥翱翔、漁船點點、美不勝收。普利茲克獎獲得者、國際著名建筑設計大師妹島和世、西澤立衛,依托大鵬新區背山面海、臨河擁灣的優越自然環境,輕柔勾勒出一朵朵自由、漂浮的“海上的雲”,未來將是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文化新地標的深圳海洋博物館。

  目前,深圳海洋博物館正在報請深圳市政府批復建筑方案、運營模式等事項。主體工程正推進前期工作,相關部門克服項目地質特殊、結構復雜、功能多元化、整體難度較高,提前部署、匯聚合力、優化方案。周邊配套交通干道已啟動建設,新海大道全長687米,雙向六車道,將承擔新大片區交通轉換的重要功能。

  深圳海洋博物館將設立海洋資源收藏展示中心、海洋文化教育中心、海洋科學研究中心,總建筑面積約10.8萬平方米。其中,3D互動、全景沉浸體驗技術模擬極地、深海、風暴潮等特殊的海洋極端環境,將展示我國先進海洋科學和技術成果。

  人與建筑、自然和諧相融

  深圳自然博物館打造以 “三角洲” 為名的建筑和景觀設計概念,總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集收藏、展覽、研究和自然科普教育於一體,建成后將成為世界一流的自然博物館。

  設計方案奇思妙想,覆蓋整個屋頂的公園,突出建筑的有機幾何形狀,吸引游客和市民走上屋頂,進入一段處處可賞園林、山嶺、湖泊優美景致的探索旅程,展現人與建筑、自然的相融和諧。

  自2022年3月開工建設以來,深圳自然博物館應用了三維BIM技術、溶洞處理新工法等,使樁基作業推進順利,施工過程直觀“可視”,保証了施工進度和質量。今年4月,深圳自然博物館基本完成設計深化工作,方案以“河流”為主線,融合海綿城市理念、植被適宜候鳥棲息,在山水之間開辟出一處生態融合、寓教於樂的空間。(首席記者 秦綺蔚 記者 張程)

(責編:陳育柱、李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